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為了發展半導體產業,竊取台灣商業機密的案件不斷增加,台灣朝野立委呼籲政府加強防範措施,並落實法律判決。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除了以高工資延攬台灣人才,也以不擇手段的方式竊取商業機密。
台灣官員表示,北京有時以5倍工資為誘惑,慫恿台灣人才帶著設計藍圖一起過去。報導還說,台灣最近10起與科技相關的起訴案件,其中9件檢方都指控技術落入中國手中,或是有意提供給中國企業。
不感意外
台灣前金管會主委、在野黨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表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世界上非常有競爭力,中國大陸竊取台灣相關技術的報導不令人意外。
他說:“但是我也希望中華民國政府要防範,中國大陸也不可以用竊取的方式,因為這樣不合適也違法,相關企業也要防範,必要時提出檢舉,讓法院做最強制的判決。 ”
曾銘宗還說,中國大陸目前是傾全國之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台灣必須採取措施強化自身優勢,否則很可能會被超越或取代。
華爾街日報指出,全球智能手機及電腦大多在中國製造,但是中國使用的半導體幾乎全部仰賴進口,去年為此花費2600億美元,比進口石油還多60%,中國政府希望,2025年的時候,40 %中國製造的手機能採用自製晶片,也就是目前水平的4倍。
紐約時報6月底的一篇報導還揭露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黑暗面,以台灣聯電公司被美國美光科技控告替中國國企福建晉華竊取商業機密為例,反映了美國為何要對中國開啟貿易戰爭的部分原因。
福建晉華則發表聲明,否認相關指控,還反控美光,並說“國際寡占者”試圖以相關指控阻撓中國企業進步。中國外交部也長期否認中國公司竊取知識產權。
很難倖免
台灣執政黨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告訴美國之音,連美國企業都飽受商業間諜之苦,台灣的企業實在也很難倖免。
他說:“根據美國的統計,美國每年受到商業間諜損失的國家和商業利益,遠大於軍事上的受損,也就是每年受損的商業機密金額是以數十億,百億美金來計,坦白講,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
黃偉哲委員還指出,事實上,台灣並不缺乏保護敏感科技的法律,重點還是在是否能徹底落實判決。
難以落實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官方數據顯示,台灣相關的科技竊案去年達到20件,比2013年的8件增加一倍,不過,台灣檢調單位大多沒有起訴竊案中最終獲得利益的中國廠商,原因是沒有辦法在中國境內執行法院的判決。
報導還說,多名律師指出,兩岸目前政治分歧深化,在台灣發生的科技竊密案似乎越來越猖獗,北京追求半導體機密,被看作是實現統一的一環,與此同時,中國公佈的惠台31項措施,試圖吸引更多台灣企業及高知識份子前往就學、投資和創業。
台灣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認為北京此舉有政治動機,台灣領導層也以增加研究人員及企業創新的經費來進行反制,半導體產值佔台灣GDP的五分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出口項目,每年總額達到92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