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由上海交通大學創立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是唯一一個由中國推出的全球性大學學術水平調查。2003年開始的“上海排名”已經有15年歷史,但同時與其他排名一樣,上海排名也受到一些爭議和批評。
大學排名影響著千千萬萬學生和家長的選擇,也影響著國家的教育政策。這些排名被看作是衡量學校科研和教學質量的工具,也是學生選擇去哪裡受教育時的參考指標。
主流的高等教育排名包括《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QS世界大學排名,湯森路透大學排名等。
上海排名:注重學術,透明度高
1998年,中國祇有不到一半的高中生會繼續上大學,而現在這個比例達到了近90%。上海排名的出台也與中國試圖建立國際一流大學的努力密不可分。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旗下的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首次發表了《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多指標、全球性的大學學術水平調查。從2009年開始,上海排名由獨立的上海排名顧問公司發布。
上海排名的特點在於它的透明度和它對大學學術水平的關注。相比於其他一些依賴於問卷調查的高教排名,上海排名只看可以量化的“硬指標”,數據的來源和所佔比例也向公眾公開。
上海排名的指標包括: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又名國際傑出數學發現獎)的校友折合數,獲諾獎和菲獎的教職員折合數,各學術領域獲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人數,論文獲權威期刊發表或引用折合數等。
牛津大學名譽校長、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曾評價說,上海排名的統計方式是“紮實和公平的”。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中心的創始人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曾表示,上海排名的優點在於“合理、目標清晰、透明度高”。
“ 偏袒” 英語國家和自然科學
然而硬指標就一定可以客觀、全面地反映一個學校的質量嗎?一些專家認為,上海排名選取的硬指標也有其局限性。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尼洛·考皮(Niilo Kauppi)教授表示,論文發表和引用佔了上海排名參考指標的40%,但因為英文是國際通用的語言,英文論文和期刊自然會受到更多關注,一些母語不是英語的學者可能因此受到忽視。
法國媒體《青年政治家》2013年的一篇文章也指出,法國的人文學科研究水平居於世界前列,但上海排名過於注重科學研究成果,這使得法國一些人文社科強校喪失了競爭優勢。
上海排名的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念才在2013年接受法國《迴聲報》專訪時表示,對於上海排名的批評最初來自法國,隨後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的學校也開始抱怨對自己的學校排名不合理。但劉念才仍然堅持上海排名採取的客觀標準。
追求排名對教育是福是禍?
上海排名和其他主流高教排名的偏頗之處促使歐盟委員會在2014年5月開啟了一個新的高校評分系統U-Multirank。這套系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排名不是根據一套相同標準制定的,而是根據使用者的偏好篩選過後再綜合對比各高校的實力。
比如,一個人可能對工科專業感興趣,喜歡小班教學,不那麼在意教授的科研水平,喜歡校園建在幽靜的鄉村而非大城市,那麼麻省理工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傳統意義上的工科強校就不一定適合他(她)。U-Multirank會根據這個人的偏好篩選出合適的大學,再給出相應的排名。
同時,教育界也在反思高校排名帶來的利弊。大學排名所服務的對象除了千千萬萬的學子,還有招聘的企業、國家政策的製定者、學校的管理者等等,與商業和政治緊密相連。而來自“頂級學校”的一紙文憑也是階層流動的助推器。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教育和國際問題教授詹姆斯·威廉姆斯(James Williams)表示,現有的主流高校排名的得益者往往是已經擁有大量經費和良好生源的老牌名校,而由於人們對排名的追逐,非英語國家的高校、發展中國家的高校以及新建立的高校的水平往往難以獲得公平的體現。
在貿易和科技等領域,遊戲規則的製定者也往往是遊戲場上表現最好的參與者。教育也許並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