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南韓留學生人數銳減的背後: 新冠封城、反華情緒、中國經濟疲軟

南韓與中國國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飄揚。(2017年12月15日)

根據南韓教育部的數據,從2017年到2023年(均以4月1日為準)的6年時間裡,在中國高校攻讀學位和研修語言的韓留學生人數大減78.3%,所佔比例也從30.5%跌至12.9%。

近年來韓留學熱持續降溫,同一時期美國等其他主要國家的韓留學生人數也呈現減少趨勢,但中國的減幅尤為劇烈。為此,美國之音訪問了曾在或正在中國留學的韓學生和中國問題專家,探討背後的原因。

新冠封城後遺症

梳理資料可以發現,在華韓國留學生人數從2020年到2021年、也就是新冠疫情期間經歷了一次斷崖式下跌,從47146人驟減至26949人,減幅高達42.8%,並在此後持續走低。韓聯社報道說,這是中國嚴厲的防疫措施的後遺症。

事實上,新冠期間留學生在中國遭遇了極大的不便。

2021年起在重慶深造美術的織布_枃封城期間住在校外,那段時間「最大的問題是食物。那時我不在家做飯,所以家裡沒有食材。雖然可以點外賣,但比平時要慢;有時候只允許在規定的時間一次性把外賣送到樓裡」;另外「當時還沒放假,有很多要做的事,但因為封鎖根本沒能推進。要做作品,但快遞停了,買不到材料。要和教授討論作品方案,但只靠電話、短信存在局限,因為封鎖也沒法與教授見面」。

2021年到北京一家大學學習文創專業的錦雅(化名)則向記者講述了2022年底北京解封過程中的混亂無序。她在宣布解封時被確診,「我是無症狀,而且當時媒體都在報道解封,但還是被要求住到隔離宿舍樓裡」。入住前確認個人資料時,她發現護照號碼並不是自己的,懷疑檢測結果張冠李戴,要求重檢。「管理人員答應了,但結果沒能重檢,說是因為解封了,核酸檢測試劑不夠用,不能一個人用兩次,所以我還是被隔離了」。她形容自己的心情「從憤怒到絕望,再到放棄、死心」。

龍仁大學中國學系教授樸勝贊在與美國之音的通話中指出,新冠是導致在華韓留學生驟減的最大原因。「首先,許多在線上聽課的學生沒有回到中國;其次,經歷過隔離的人受到的衝擊很大,我也被隔離了三個星期,要瘋了。這對外國人,尤其是韓國家長來說,影響非常大」。

韓國民眾反華情緒漸升溫

其次,近年來韓民間、特別是年輕人的反華情緒亦是赴華韓國留學生減少的原因之一。

根據韓公民組織「正直媒體市民行動」去年針對20歲-39歲族群實施的一項調查,91%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沒有好感,這一比例甚至高於北韓。另外,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民調顯示,80%的韓國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態度。

不過記者採訪的留學生都表示,這種情緒主要在社群媒體上傳播,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遇過。

2016年到2021年在杭州留學的徐俊赫說,在當地感受到的中國與在社群媒體上發生的事情存在很大距離,身邊有很多好人,求學期間結識的一位中國朋友直到現在還經常聯繫。「他們把我當成學生、好朋友而不是留學生、外國人來對待,我很感激」。

織布_枃說,當接觸到與南韓或中國有關的消息時,「有反華、反韓情緒的人會刻意去找自己不得不討厭中國或韓的合理依據。我希望他們能夠沉下心來想一想,這些依據是否真的合理,還是只是在尋找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理由」。

龍仁大學教授樸勝贊認為,這與媒體的報導有很大關係。他表示,「由於南韓媒體報道的幾乎都是關於中國的負面消息,從父母的立場上來說,不再像以前那樣支持(中國留學);學生本身也不想去」。

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對留學生吸引力大減

最後一點與中國經濟成長的放緩不無關係,從留學生的親身經歷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降溫。

徐俊赫選擇中國是因為平常很關注創業,中國的龐大市場和對創業的關注度對自己很有吸引力。他描述了當時中國大力提倡「大眾創業」的熱烈氛圍。「中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很多援助,學校也實施了很多創業教育。浙大也有很多關於創業的課程”,上課時教授也推薦了《創業時代》這部電視劇。

但是錦雅看到的則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她發現,「逛商場的時候覺得地下層的人比地上多很多,有時候四五層一個人都沒有。雖然南韓也是地下層人更多一些,但沒有像中國這麼極端」。事實上,近期「年輕人逛商場只去B1、B2層」在中國國內衝上了熱搜,引發了關於「消費降級」的討論。《極目新聞》在一篇報導中分析指出,「B1、B2層的門市價位更低,性價比高,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成長乏力再加上人力成本上漲、外商經營環境日漸惡化,使中國市場對南韓企業的吸引力日漸下降。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的數據,南韓企業在華新設法人數從2010年起持續減少,2023年僅138家,為三十年來最低值。

龍仁大學教授樸勝贊指出,「我國許多企業撤離了中國,目前留學生畢業後找工作很難」。

中國仍然有吸引力,當然也有風險

不過要注意的是,中國作為南韓最大貿易對象國,仍是韓國學生的第二大留學目的地,僅次於美國。記者採訪的三位學生也都表示不排斥留在中國發展。

徐俊赫表示,留學期間學到的語言和專業知識對自己的創業很有幫助,去年夏天也曾回到中國探望老師和朋友。他希望未來嘗試在中國企業工作,還想打造一個連結韓中兩國的創業計畫。「我覺得中國仍然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當然對外國人來說肯定也存在風險」。

織布_枃計畫畢業後繼續在重慶生活一段時間,邊工作邊創作,多參加展示會,並在抖音等平台上經營自媒體。“在讀碩士的過程中認識的一起創作的伙伴、可以討論作品的教授都在這裡”,所以“對現在的我來說,中國的機會比韓國更多”。

錦雅認為,無論是中國或南韓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