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魯外交轉向 分析:台灣應專注與美國歐盟等大國關係

資料照:太平洋島國瑙魯國旗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瑙魯外交轉向 分析:台灣應專注與美國歐盟等大國關係

台灣總統大選剛落幕,太平洋島國瑙魯1月15日宣布外交轉向,棄台灣而轉與中國建交。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早就布局、頻挖台灣的外交牆腳,尤其選在台灣大選結果不如預期時,誘使他們外交轉向,意在展現對民進黨正副總統當選人的不滿。他們說,賴清德在5月正式就職前,不排除北京還會挖走更多台灣的邦交國。

民進黨的賴清德和蕭美琴(「賴蕭配」)才剛贏得台灣下一任正副總統的大位,瑙魯1月15日宣布與台灣斷交。這種「突襲式」外交轉向猶如對兩人擊出一記悶棍。

對於瑙魯的斷交決定,台灣外交部1月15日迅速召開記者會宣布,為維護國家尊嚴,即日起終止與瑙魯共和國的外交關係,也全面停止雙邊合作計劃,並撤離大使館及技術團等相關人員,更要求瑙魯關閉其駐台的大使館。

相較之下,中國則是喜迎瑙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月15日在回復記者提問時說,中方願同瑙魯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開啟兩國關係。

民進黨的「賴蕭配」不受北京青睞,眾所周知,因此,分析人士並不意外北京會以挖台灣外交牆腳的舉措來進行報復,表達不滿。他們還說,賴清德和蕭美琴5月20日宣示就職前,中國恐持續加強對台灣的施壓力道。

瑙魯轉向後 北京恐續挖台灣邦交國

在台北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李大中表示,中國一直處心積慮謀奪台灣邦交國,早就鎖定對象,待台灣大選出爐後,伺機出手。

李大中告訴美國之音:「瑙魯這個事情(斷交)不會是突然發生。用常理判斷,應該已經布局一段時間,所以,它會不會到5月份的唯一一個(斷交國家),現在也很難說。」

在台中的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也認為,瑙魯和台灣斷交不是單一事件,中國還會繼續挖角台灣邦交國。

台灣外交部次長田中光也透露,中國仍持續運作,但他不便點名哪些邦交關系可能生變。

田中光於1月15日的記者會上說:「它(中國)認為,用這種方法能夠打擊台灣,我認為它是錯的。台灣的民主發展已經是全世界注目的,如果用這種比較卑鄙的方法來奪取台灣的邦交國,全世界的民主國家也不會承認。」

田中光指出,中國早就已與親中的瑙魯政府展開建交談判,但刻意選在台灣完成大選後的敏感時刻出手,意圖打擊台灣人民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更赤裸裸展現共產極權的本質。他說,台灣政府對極權中國的霸凌及碾壓民主的傲慢予以最嚴厲的譴責。

田中光說,瑙魯輕諾寡信,且再度附和中國,錯誤引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和一中原則,令人深感遺憾。

瑙魯游走兩岸比價 傳向台灣索額逾26億台幣

田中光表示,瑙魯就澳大利亞關閉瑙魯難民處理中心所衍生的巨額財政缺口,及主辦2026年密克羅尼西亞運動會(Micronesian Games)所需經費等理由,曾向台灣索求巨額經濟援助,並據以與中國的金援方案進行比價。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灣涉外人士告訴美國之音,瑙魯對台灣獅子大開口,不僅索額逾26億台幣(約8,325萬美元),且在兩國仍處於協商的階段就突然宣布外交轉向中國。他認為,這背後是中國精算過的時機點,正好給賴清德一記下馬威。

對於來自瑙魯的外交打擊,台灣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發布聲明表示,北京選在全球恭賀台灣完成民主大選之際對台進行外交打壓,是對民主價值的報復,更是對國際穩定秩序的公然挑戰。

而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也發布新聞稿表示,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不容抹煞,並向北京當局喊話,此舉無助兩岸對話。聲明稱,中華民國的存在應該是兩岸和平的資產而非負債,北京不應在此時壓縮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通過聲明表示,民眾黨一向主張,台灣的援外工作應公開透明,不與中國進行外交惡性競爭。

瑙魯是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國,國土面積僅有21.3平方公裡,人口大約1萬1000人,是全世界最小的共和國、也是全球第三小的國家。

瑙魯1980年與台灣建交,但於2002年7月因深陷債務問題轉向中國求援並建交。後鑑於中國所承諾的援助未落實,瑙魯於2005年5月再度與台灣恢復外交關係。

對於賴清德新政府的外交前景,在台中的東海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邱師儀指出,台灣須正視外交戰,也要有背水一戰的心理準備,更須拋棄和中國競逐小國邦交的舊思維,轉而專注經營和美國、歐盟等大國的關系。

邱師儀告訴美國之音:「那意味著斷(交的邦交國數)到個位數、甚至斷到零,我們都(要)有心理准備,(但)台灣的民主不會因為你(中國)把全部都斷(交)掉就停止。」

台灣大選結果 美中兩樣情

當中國對「賴蕭配」的當選結果充滿敵意並祭出第一記重拳時,美國政府則派出由共和黨籍的前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Stephen J. Hadley)和民主黨籍的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組成的代表團,來恭賀台灣順利完成選舉。在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的陪同下,兩人1月15日分別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民進黨的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和蕭美琴,以及兩大在野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和柯文哲,表達美國對台灣維持繁榮和成長的支持,並重申美國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關切。

對此兩極化發展,淡江大學的李大中認為,中國在美國代表團還在台灣訪問期間就急著出手,顯然也同時劍指美方。他說,去年5月以來,美中兩國雖逐漸恢復往來,且持續堆疊善意直至11月的拜習會,但中國一再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因此不論美中關係氛圍如何,北京在台灣問題上一再向美方釋放強烈的信息。

對於美國跨黨派、非官方代表團的來訪,台灣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表示,美國充分展現對台灣民主的強勁支持,也凸顯台美緊密堅實的伙伴關系,意義重大。

賴清德強調,他會在現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執政基礎之上,持續捍衛台海和平穩定,也希望美國持續支持台灣,深化台美各領域的互利合作。

賴清德台獨疑慮 美國加強管控台海風險

對於美方代表團的來訪,分析人士表示,北京對賴清德的敵意頗深,恐衍生突發意外,因此華盛頓特別重視台海風險的管控,就連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也於選後第一時間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頗有安撫中國、也提醒賴清德的意味。

對此,淡江大學的李大中也說,雖然賴清德選前一再承諾會遵循蔡英文維持現狀的路線,但美國關切台海的和平穩定,因此不惜一再確認賴清德的施政方針。

但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包承柯認為,賴清德難令人放心。包承柯以書面方式向美國之音表示,賴清德從政至今,就是一個固執的政治人物,聽不進他人的話,因此始終抹不去美中兩國對他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的顧慮。

包承柯認為,美國派出高階退休官員訪台,或是拜登重申「不支持台獨」,都在向台灣當局示警:美國會有效管控。

包承柯說:「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非常不希望台海出事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台海是容易出事的地方,防止意外也是美國外交護欄所涉及到的重要範疇。」

在台北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也同意,美國不樂見台海緊張情勢升高,因此不僅要向賴清德確認,也要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知道,在美國的風險管控下,中國也不該在台海搞出太過火的舉動。

丁樹範告訴美國之音:「拜登這講話(不支持台獨)其實我覺得是專門講給習大大(習近平)聽的。拜登講那句話就是(重申)一個中國政策,那你(習近平)也不要再搞什麼事情在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