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2025年“兩會”召開前以多項罪名對涉嫌參與中緬邊境電訊網絡犯罪詐騙集團的多名被告提起公訴。此前,中國官媒報導,稱緬北規模化電詐園已被全部剷除。但有熟悉內情的救援人士指出,在緬甸持續內戰、各地軍閥割據而經濟凋敝的情況下,雖然人口販運稍有收斂,但獲利龐大的電信詐騙不僅轉移到緬甸各地持續運作,甚至還利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不斷翻新詐騙手段,同時,詐騙犯罪的主要對像也從中國人轉為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受害者。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起訴緬北規模化詐騙團夥,兩會前“交成績”
中國浙江溫州市檢察院週一(12月30日)以故意殺人、非法拘禁和詐欺等多項罪嫌,對2023年末落網的緬北明家電信網路犯罪詐騙集團39名被告提起公訴。這距離中國一年一度的“兩會”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去年兩會期間,中國官方把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當作工作的重點之一。
台灣國際反詐騙協會代理理事長陳法逍長期在緬甸的妙瓦底(Myawaddy)等地執行救援工作。他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指出,中國政府在全國“兩會”之前,起訴明家犯罪集團,具有宣示作用。因去年表示要打擊電詐,所以今年接近兩會前一定要交出成績。
根據官媒《檢察日報》報導,明家犯罪集團是長期盤據在中緬邊境的超大跨國犯罪集團,不僅指揮武裝力量,包庇電詐集團跨境犯案,詐騙金額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還武裝庇護非法賭場、賣淫、販毒,“犯罪活動時間跨度大,犯罪事實複雜交織”。
2023年10月20日,該團夥武裝份子在轉移涉詐人員以躲避查緝的過程中,開槍射殺試圖逃跑的中國涉詐人員,造成4死4傷,更成為震撼中國輿論的“10.20 ”槍殺中國公民案。
近一個月後,緬方成功逮捕明國平、明珍珍等重要頭目並移交中國公安機關,為首的明學昌自殺身亡。
另據央視新聞報導,去年11月中緬警方合作,首次在緬甸當陽(Tangyan)地區抓獲1079名跨境電信詐騙嫌疑犯;報道中指出,一年來累計拘獲5.3萬餘名中籍涉詐嫌疑犯,緬北地區規模化電詐園區“全部被剷除”,並指中緬將進一步加大警務合作,打擊緬甸萬海(Wan Hai)、妙瓦底(Myawaddy)等地的詐騙聚集區。
中國支持緬甸政府軍,打擊電詐被削弱
然而,在中緬執法合作高奏凱歌的同時,緬甸各地的電詐集團,也在不斷“進化”,尋找既可持續賺錢,又不至樹大招風,招致中方打擊的門路。而緬甸持續內戰、軍閥割據的局面,更成為它們發展的溫床。
美國和平研究所(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USIP)在去年9月的一份報告中就指出,自4月起,在緬北遭到壓制的犯罪集團轉進緬甸東南部的克倫邦( Karen),在當地軍閥蘇奇督(Saw Chit Thu)掩護下,持續發展。
報告中指出,蘇奇督掌控的克倫國民軍(KNA)與中國黑幫和其他犯罪組織合作,持續從泰國等地走私燃料、電力和其他物資,並大規模人口販運,擴大其犯罪網絡,同時也透過公關活動“洗白”自己的形象。
但另一方面,原本與地方軍閥合作,全力打擊緬北詐騙組織的中國,卻因為考慮到緬甸軍政府正在內戰中落敗而改變重心,轉向支持軍政府以保護中國國企在緬甸的地緣戰略利益,不再以打擊犯罪為單一目標。
報告分析,中國政府的轉向,不僅削弱打擊犯罪的力度,更助長其擴散,現在緬甸詐騙犯罪的主要對象,已經從中國人轉為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受害者。
電詐持續進行,目標從中國人轉移開去
台灣國際反詐騙協會代理理事長陳法逍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打擊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為對犯罪集團而言,每一次“搬家”轉移陣地都要付出動輒幾千萬人民幣巨資。為了避免被中國政府盯上,許多集團也會進行他所謂“四不一沒有”的自我調整。
“甚麼叫四不一沒有? 第一個你不能做中國盤,第二不能碰未成年人,第三不能買賣人口,第四不能出重大刑案,第五個,沒有不能商量的事,人家找你,你要配合(放人)。”他說。
但他同時指出,由於電詐集團組織太過龐大,就算首腦被捕,也不代表完全癱瘓。
港媒《香港01》在去年12月16日的報道也直指緬甸“電詐營死灰復燃”,文中引述兩名逃脫港人的說法,稱位於妙瓦底山區的一座“交克園區”,比先前聲名狼藉的“KK園區”較為黑暗,但因當地並未與中國接壤,中國的打擊也就鞭長莫及。
報導中指出,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坦言,自2024年第二季開始,港人懷疑遭誘騙到東南亞國家禁錮,從事非法活動有死灰復燃的情況。
中緬邊境電詐集團的“崛起”:戰爭、疫情與經濟困境
台灣國際反詐騙協會代理理事長陳法逍說,就他在詐騙園區內的實際觀察,現在絕大多數詐騙份子其實都是在明知要參與詐騙的情況下,自願進入園區。
對緬甸本地人而言,相對於園區外緬甸凋敝的經濟,或是偷渡到泰國打工,詐騙的收入高,又比販毒安全;只是因為事涉犯罪,沒有人會承認自願。
至於在中國人,他說,因為美中貿易戰打斷了經濟轉型,導致農村失業率的陣痛期拉長,加上許多曾經有過詐騙案底的人,回國後求職無門,最終還是選擇再次偷渡出境,重操舊業。
陳法逍說:“(詐騙集團)95%是自願的,所以其實有時候我們救人,還是透過園區來幫我們救人,因為園區也不喜歡把事情搞大,他們發現只要沒有人口買賣,不要搞那麼大的新聞,他可以繼續幹他的詐騙,開開心心,(跟政府)大家沒有什麼衝突。”
放大來看,陳法逍形容,內戰中的緬甸就像民國初年的中國:軍閥割據,經濟凋敝。政府軍節節敗退之際,也只能跟相對友善的軍閥妥協,放任他們經營詐騙,自謀生計。
陳法逍分析說,電詐集團採用的人口販運等犯罪手段,一開始是各集團為了避免人員流失的“管理手段”,結果越做越暴力,對於想要離開的人更動輒搬出“鍵盤磨損費”、“空氣呼吸費”等令人不堪負荷的罰款名義。
在他看來,最大的轉變是新冠疫情期間,國際交通中斷,中國人更因各地嚴密封控,根本出不了家門,頓時讓第一線詐騙份子變得奇貨可居,各犯罪集團間買賣、誘騙人力的招數也就應運而生。
基於“中國人騙中國人最簡單”的原則,他說2019年以前,對中詐騙的“中國盤”就佔了80%;光是其中一個集團,專門冒充公檢法的詐騙手法,一年就可騙100億人民幣(約13.6億美元)。
直到現在,為了避免被中國政府盯上,電詐集團大幅減少對中國的詐騙,轉而覬覦歐美被害人的口袋;至於語言差異,在人工智能、翻譯軟體的協助下,幾乎沒有障礙。
位於台北的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秘書長吳建忠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也指出,緬甸地形崎嶇多山,加上國際間對於軍政府的經濟制裁,在缺乏正常經濟活動的情況下,更加驅使各地軍閥選擇各種“偏門”。
吳建忠說:“不管電信詐騙或販毒,這些經濟都是見不得光的,西方更加製裁之後,(緬甸軍閥)他們也只能繼續走這些偏門,更加嚴重的是中國失業問題外溢(到中緬邊境),變成了電信詐騙的溫床。”
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打擊電詐
面對這一困境,分析家普遍認為,國際合作或是唯一可能的因應方式。
在南台灣嘉義縣的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執行長許華孚指出,緬甸成為詐騙天堂,受害對象卻是千里之外的歐美國家,因此唯有跨國合作,才能有效圍堵,並分享信息,教育更多各國民眾,識破詐騙伎倆。
許華孚說:“我們如果今天有一個全球化、或者是在亞洲有一個治理架構,然後有一個協議來進行如何共同打擊詐騙犯罪,甚至對緬甸軍政府有一定的約束力,像這些貪腐的情形,我們才能夠勾勒出更清楚的圖像。”
站在第一線的陳法逍則認為,現在從中泰緬聯合執法、中老緬泰四國聯合執法到瀾滄江—湄公河六國聯合執法,已有數個多邊執法機制,唯一的途徑也只能持續嚴打,無止盡的拉高詐騙集團犯罪成本,才有機會逼迫它們放棄這條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