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事政變進入第四年,內部衝突日益激烈。有美國官員近期表示,緬甸危機可能為美中合作提供潛在機會。分析人士指出,緬甸的詐騙活動日益針對美國公民,這為華盛頓與對緬有影響力的北京合作提供了契機,但華盛頓與北京缺乏互信,導致雙方難以在關鍵問題上形成共識。
北京對緬甸軍政府態度尚不明朗
據緬甸流亡者雜誌《伊洛瓦底》(The Irrawaddy)這個星期報導,中國在緬甸內政部長亞比(Yar Pyae)到訪期間,向緬甸軍政府的警察部隊提供了500萬元人民幣(約69萬美元)的資助。同時,為了表彰其在保護中國公民安全方面的貢獻,亞比還被授予一枚獎章。
在4月24日至29日訪問中國期間,亞比與中國公安部部長王小洪等官員舉行了安全會談,討論加強雙邊法制和安全合作。王小洪稍早表示,中緬兩國此前聯合打擊邊境網路犯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對此,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中心(PRIO)博士研究員、緬甸問題專家提哈(Amara Thiha)對美國之音表示,這顯示中國認為緬甸軍政府現階段的打擊電信詐騙行動取得一定進展,但不代表北京會在緬甸內戰日趨激烈之際押寶軍政府。
提哈說:“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緬甸軍政府提供的金錢援助其實並沒有那麼多。這些援助主要用於監控詐騙中心,但無助提升(緬甸)警察部隊的能力。 因此,這項資源相當有限,僅用於針對對詐騙中心的打擊。”
在北京與緬甸軍政府的關係看上去正在恢復之際,緬甸的反軍政府組織“民族團結政府”(NUG)外交部長欣瑪昂(Zin Mar Aung)本週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呼籲中國停止向緬甸軍政府提供武器,並表示該政權正在利用這些武器“殺害自己的人民和平民”。
聯合國去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緬甸軍政府自2021年緬甸政變以來進口了至少10億美元的武器,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俄羅斯和新加坡的個人和企業。
但欣瑪昂也說,北京“並沒有真正明確地選邊站隊,儘管他們出於自身利益而與軍政府接觸,以保護他們的投資”。
緬甸詐騙伸向美國 為美中合作提供契機?
在緬甸局勢仍不明朗、北京仍與各方關係曖昧之際,美國一位官員近期表示,軍事政變進入第四年的緬甸危機對美中的海外利益構成威脅,但這也為兩國之間的潛在合作“創造難得機會”。
美國《國會山報》(The Hill) 4月26日刊登一篇由美國堪薩斯州州長勞拉·凱利(Laura Kelly)所撰題為《緬甸危機升級是中美合作難得機遇》的文章。文中引述美國智庫美國和平研究所緬甸項目主任杰森·塔爾(Jason Tower)的說法,即聯合緝毒行為可為美中合作打擊緬甸境內的網路詐騙集團提供框架,建立兩國在應對緬甸危機上的信任。
塔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對此進一步說明。他表示,在緬甸日益猖獗的詐騙行為不僅影響到中國利益,也逐漸成為對美國國安的主要威脅,甚至部分研究顯示,像“殺豬盤”(pig butchering scam)這樣的電信詐騙手段,正將美國民眾視為頭號目標。因此毫無疑問,美中合作打擊詐騙對兩國都有助益,甚至是華盛頓必須儘快進行的計劃。
塔爾說:“去年美國人報告的資產被盜金額超過35億美元,這些騙局通常透過社群媒體或其他平台去針對美國人,然後再利用浪漫騙局(romance scams)或其他形式的長期騙局,來獲取民眾信任再騙他們。因此,美國(對中國)提出這項問題愈來愈重要,以找到解決這項犯罪活動的方法,並最終結束整個東南亞的詐騙禍害。”
不過,塔爾也說,諸多證據顯示,許多中國公民參與緬甸或是在東南亞的詐騙活動,因此華盛頓的打擊詐騙計劃必須與北京進行一定程度的協調。
長期觀察緬甸情勢的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慧慧嬁(Htwe Htwe Thein)也認為,目前緬甸的猖獗詐騙事件,確實是一項促成美中合作的機會。
慧慧嬁告訴美國之音:“緬甸(詐騙)事件已經證明,對該區域和世界來說是危險的,因為(當局)無法控制這些詐騙中心,所以當地存在相當腐敗的詐騙中心及人口販賣( 問題),所有這一切絕對對中國構成威脅、也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這些詐騙中心的目標是美國公民。”
美中缺乏互信是隱憂
儘管預測華府和北京可能針對緬甸危機進行合作,但慧慧嬁也坦承,兩國在應對緬甸事務的立場上恐存在根本差異。
慧慧嬁說:“在地理位置上來說,中國離緬甸更近,所以必須表現得更為實際,美國則離緬甸和(東南亞)區域遙遠得多。 不僅在地理上,兩國在歷史和經濟 上也有顯著差異。 中國在緬甸擁有龐大的經濟利益、投資和資產,而美國並沒有。 所以從意識形態上、經濟上和地理上來說,兩國很難(在緬甸)找到共通點。”
美國堪薩斯州州長凱利則說,美中在緬甸問題上仍必須克服極度的不信任和猜疑。 凱利引述華盛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高級研究員孫韻(Yun Sun)的話表示,中國人“從根本上對美國的議程持懷疑態度”。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才於4月26日結束對中國為期三天的訪問。 儘管這是雙方關係趨於穩定的最新跡象,但分析人士也說,布林肯此行凸顯並非意味著分歧不再擴大和深化,更可能是走向“穩步惡化”。
對緬甸恢復民主難有共識
但美國和平研究所的塔爾說,美中兩國在緬甸最關鍵的分歧恐怕是對當地恢復民主沒有共識,例如北京不認為支持緬甸民主政府能直接增進其在當地的利益,而僅希望當地政權穩定以保護中國在緬的經濟設施和建設,這與美國希望緬甸軍政府垮台的想法迥異。
“無庸置疑,美國對恢復緬甸民主有著更重大的承諾,希望阻止緬甸軍政權正實施的侵犯人權和暴行,”他說,“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利益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要試圖在緬甸實現未來的民主,這對美國和中國來說將是更難以共同應對的事。”
但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中心的提哈則直指,緬甸危機現在根本不是華盛頓其在國際事務上優先關注的議題,自然不想就此與北京正面交鋒,而在美中關係仍趨於緊張之際,對緬甸影響力比美國要大得多的中國,更不可能主動就緬甸恢復民主相關議題與美國討論,因為北京只希望當地軍事衝突減緩,並不在乎誰當家,但華盛頓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只與試圖推翻軍政府的緬甸民族團結政府接觸。
提哈說:“中國與緬甸幾乎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接觸,都比美國深入得多。美國只與唯一的且有限的利害關係人接觸,並僅具有有限的能力及預算。中國人對(緬甸 )和諧、穩定的理解與美國對此的理解有很大不同,這兩者都需要被加以討論,並且(可能)將造成很大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