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卻在不斷地凸顯出來。一個中國非政府環境組織的創辦人,則希望像他這樣根植于民間的力量能夠推動中國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讓狂奔的經濟快車避免踐踏大眾賴以生存的環境,駛向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趙中的名片上所有的字都選用綠色,連那頭駱駝標識也是綠色的。
這樣做的用意當然很明顯-- 綠色是環境和自然的代表色;而他是甘肅蘭州的一個名為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的非政府組織的創建人。
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往往不僅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還面臨政府的限制和壓力。而近年來,民間環境組織成為一個發展迅速的非政府機構類別;它們甚至得到官方有限度的支持。
趙中近日受位於華盛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中國環境論壇的邀請,在那里介紹了他創建的這個中國民間NGO,也就是非政府機構的成長歷程。
趙中對美國之音說,像他這樣熱愛自然的中國人有很多,而有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環境保護是關乎自身健康,生存環境,以至子孫未來的重要問題;由於公眾環境意識增強,自然就有更多的人通過行動來保護環境。
趙中就是這樣一個以行動來推動改善中國環境狀況的人。2004年,趙中走出合肥工業大學的校門,來到陌生的甘肅蘭州工作。而學電子信息出身的趙中,卻在這里找到了他的激情所在。
他說:“其實最早的話對我來說,也就是比較熱愛自然,喜歡戶外運動。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環境遭破壞的一面,覺得我們也應該有些行動。到了蘭州才發現,沒有這樣的環保組織可以參與,所以就聯系了一些青年和當時在校的學生,一起發起成立了這樣一個‘綠駝鈴’的平台。”
趙中等人搞起這個組織, 憑的是一股年輕人的熱忱和責任感。他們起初都是兼職在這個組織工作,直到2006年才有了第一批專職雇員。而趙中也在2007年辭去了公職,全心投入自己創建的這個事業之中。
在中國,民間環保有環境保護“第三方力量”之稱。它們的出現曾得到政府的肯定。不過,這第三方力量一直以來,仍然面臨經費等方面的問題。
趙中談到綠駝鈴的資金來源時說,他們是所謂“喝洋奶”長大的機構,起初只能依靠一些國際環保基金會提供的資助開展活動;隨著機構的發展,公眾的認可,他們開始吸引國內一些企業和基金會的支持。
除了錢以外,趙中說到他的機構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既要對公眾提供幫助和教育,還要應付企業對他們表現出的懷疑,甚至根本不把他們當回事。
趙中講述了一個他們曾介入的糾紛案例:大約在07年的時候,黃河邊因建起一座水電站而導致水流速度減慢 ,也導致水質下降;而依賴黃河水生活的村民和水電站發生了多次衝突。趙中的機構隨後介入調停,其間發現水電站為了應付村民在水質測量時弄虛作假,而在被揭露後,認為環保機構讓他們不能隨意騙村民了,所以把他們當成了矛盾激化因素。
然而,經過多年與企業打交道,趙中看到,企業原來表現出的傲慢態度和戒心開始出現變化;一家當地頗有影響的民營企業即將上市,綠駝鈴則發現這家公司曾有過污染的歷史,因此前往交涉。讓趙中印象深刻的是,這家公司對他的民間機構進行了仔細的了解,並派人親自登門做了解釋。
不過,趙中說,民間機構在碰觸到更大的利益時,仍然無能為力。例如,他指出中國各地,尤其是西部較落後地區將經濟發展視作首要任務,環境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
趙中說:“既然沒有辦法改變,現在所作的事情就沒有實際意義,更多的是它的象徵意義,象征著中國民間的力量在成長,開始在覺醒。現在中國民間開始關注很多比較尖銳,比較長遠的環境問題。”
趙中說,他所說的象徵意義還表現出中國的民間組織在環保進程中希望能夠發揮作用,而這些作用無法在現階段體現出來,而只能在未來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