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美”、“中國風”,中國為何掀起國潮熱?

資料照:中國河南省衡陽市在七夕舉行的一場中國風婚禮。 (2017年8月28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東方美”、“中國風”,中國為何掀起國潮熱?

近年來,中國元素和傳統文化走入了尋常百姓家,追國風、趕國潮在中國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人們對各類國潮文創國貨單品也趨之若鶩。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現象背後有多種原因,除經濟高速發展使得民眾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開始追求文化需求外,“國潮熱”的背後還有政府的支持。

文創席捲五湖 國潮火遍四海

2022年1月的某個週六,一位微博網友表示,排隊10分鐘拿號,再等兩個多小時,終於在北京西單的墨茉點心局買到了心心念念“種草”已久的麻薯。

“芋泥卷奶凍和麻薯yyds(永遠的神)”,另一位微博網友感嘆道,“未芝點心局的東西咋能這麼好吃?”

從未芝點心局、三味酥屋點心局、虤茶點心局、唐小合點心局,再到“墨自東方古韻,茉傳華夏千年”的墨茉點心局,國風、懷舊、精緻、經典,主打新中式糕點概念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或特定元素的創意“國潮”點心局近年來似乎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中國的各種屏幕上,將國風或傳統文化進行創意創新進而衍生的綜藝節目似乎也成為了新寵。

“秦王點兵”、“敦煌飛天”、“歌唱祖國”,以舞蹈講述中華五千年山河照影的綜藝節目《舞千年》收穫了滿滿好評;京韻大鼓、河南墜子、三弦嗩吶,中國媒體《新京報》稱正在播出的《青春守藝人》是在用新潮方式詮釋傳統文化。

作為掀起“國潮”風尚的文創前輩,北京故宮博物院出品的國風文化創藝產品大約自2018年起便頻頻出圈:千里江山圖圍巾、雲磴期仙帆布包、暗香疏影香檳杯,故宮文創涵蓋了多個領域。隨著壬寅虎年的到來,山河慶昇平故宮日曆、萬福同春藝術圍巾,融合了新年元素的文創產品也正在熱銷。此外,故宮更是不滿足於實體文創產品,已推出了輸入法、壁紙和遊戲等電子文創產品。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 credit: Sim Chi Yin)

無論是實體產品還是創藝內容,包含或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或特定元素的文化創意國貨產品似乎都為中國“國潮”貢獻了一份力量。中國互聯網問答社區和原創內容平台知乎的一篇文章說,所謂“國潮”,從字面來看意為“國風+潮流”,可以說是由一國創造的,並具有獨特識別性而受其民眾認可的潮流風尚。

中國官媒《新華社》則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所謂“國潮”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第二,能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相融合而使產品更具時尚感。” 國貨、文化、科技已走向全面“國潮化”。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高級研究員,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在電子郵件中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國內正在刮起“國潮”風,例如漢服運動。他寫道:“這反映出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前一個世紀左右的動盪中,很多東西已經失去了,許多中國人希望把自己的文化浸潤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他們閱讀的書籍和穿著的服裝中。”

國潮出圈靠國家出手?

人們在北京一家商場走過一家李寧運動服裝品牌專賣店 (2021年4月15日)

包含傳統文化或特定中國元素的創意產品引領了中國的國風潮流,這些產品的背後似乎離不開中國官方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中國文化部2017年印發的《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便提及應“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部署,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佈局,著力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

這份規劃還說,需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引導文化產業工作者和文化企業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還應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以中華美學精神引領創意設計,把傳統元素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將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結合起來,創作生產更多優秀原創文化創意產品,加強數字文化創意內容創作與供給。

2021年時,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也再次強調需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加強文化科技創新和應用。 《規劃》還表示,希望在2035年時,中國可以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體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將達到新的高度。

漢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特聘教授林培瑞 (照片提供:林培瑞)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校長特聘講座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對美國之音表示:“我認為這些文創產品是政府資助的,旨在刺激民族主義,並在共產黨統治的背後組織民族主義情緒。”

他還表示:“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被告知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而現在中國人被告知要熱愛傳統文化並引以為豪。這些對立的指令有什麼共同之處?——兩者都是為了增強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權力。在這兩種情況下,中國年輕人都陷入了一種瘋狂的‘群體思維’(group think)心態。這種心態也服務於最高領導人的權力利益。(power interests)”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則說,國潮熱及文化創意產業符合中國高層的要求,所以中國官方不會對此進行嚴格管理。他說:“我們只要不管某個領域,某個領域就能火,比如中國取消了輕工部,輕工業便發展起來了,文化創意行業跟上邊的要求吻合,你只要不限制它,它就能發展。”

他還說,國家雖然有在扶持一些文化創意產業,但是這個行業並不是完全設計、扶持出來的。他說:“這個行業有收益,所以會有自發的(行為)。”

國潮熱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英國諾丁漢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問題專家沙利文博士(Dr. Jonathan Sullivan)表示,文創產品大熱,國風潮流出圈的背後有中國人的愛國因素。他說:“在外交關係上的逆風、對‘國內經濟流動’(domestic economic flow)和‘雙循環’(dual circulation)的談論,再加上新疆棉花風波,消費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成為一種愛國義務,或者是一種展示愛國主義的方式。”

資料照:介紹北京故宮視頻中的一個畫面

他還認為國潮熱的背後其實還有“中國創意產業的成熟”,這包括了中國對產品和設計的改進,以及他們適應當地品味(local tastes)的能力。

中國《經濟日報》在一篇文章中說,“國潮熱”的興起也是國貨的崛起。此外, “國潮熱”一個清晰可見的特徵是傳統文化和審美的複蘇。

“中國人對傳統的愛好就是有一種傾向,對傳統文化的回味,對傳統文化的緬懷,或者喜好,這畢竟是正常的一種情感。”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社社長、現居美國的獨立學者吳祚來表示。

他還說:“再有就是政治的因素,共產黨太強調愛國了,太強調中國文化五千年的宏大敘事,它會激發出年輕一代(小粉紅們)對共產黨、對政治的熱愛。同時國家開始封閉起來,網絡不自由,因此便開始了內向的消費,追崇自己民族的文化。”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賀江兵提供)

賀江兵認為中國“國潮”熱的背後有多種原因。他說,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使得民眾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有了文化需求,中國幾十年前過於否定傳統文化,也使得現在出現了回潮,互聯網的普及也是國潮熱的推手,而除上述三點外,中國高層也提出了文化自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習近平還表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官媒《新華社》在一篇報導中說,根據百度發布的“2021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報告,2021年的熱搜國潮領域包括國潮服飾、中國美食、國漫國遊等。 《新華社》還表示:“國潮也是文化自信潮。”

張彥表示:“這確實反映了文化自信,但也反映了一種焦慮,即人們失去了很多東西,除非採取行動,否則他們將失去更多。”他接著表示:“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這反映了一種‘文化上的缺乏自信’。”

吳祚來也認為,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的口號是其不自信的表現。他說:“他們在利用傳統文化在對抗西方文化,這是嚴重的不自信。如果沒有真正的自由,就沒有真正的自信,沒有文化自由,就沒有文化自信。”

智庫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提到:“中國共產黨想要證明它也能創造偉大的文化,然而事實上,它已經通過審查制度壓製文化太久了,不管是在藝術還是其他方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現在正在尋找‘中國文化’背後的合法性。它希望繁榮的文化能夠證明黨是中國的合法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