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日本政府決定本月派遣海上保安廳專家組成的“移動合作團隊”(Mobile Cooperation Team)到東非吉布提,訓練吉布提邊防部門取締可疑船隻,並預定今年7月前也向南亞外海的斯里蘭卡派遣該團隊,訓練斯里蘭卡邊防部門操縱日本提供的兩艘海上巡邏艦等。
日本共同社稱,此舉是基於執行首相安倍晉三倡導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理念,為維護自由航行,與價值觀共有的各國合作,努力確保東亞至非洲的海上要道安定。
仿南中國海援助
在中國與南中國海沿岸各國激烈爭奪南中國海主權的過去幾年裡,日本政府已通過向菲律賓、越南、印尼等紛爭當事國提供了海保廳退役的巡邏艦、巡邏機等,並提供相關訓練來提升這些國家邊防的能力。
訓練原來主要是向這些國家派遣海保廳官員,現場指導操縱日本提供的裝備等。2016年7月國際海洋法庭判決中國主張的南中國海主權根據無效,中國無視並繼續在南中國海擴大填海造島工程以後,日本決定向南中國海沿岸國增設學習國際海洋法等海防基礎常識的訓練課程。
除了向各國派遣專家講課外,也在位於日本廣島的海上保安大學進修9個月的課程裡增設國際法等知識。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邊防部門雖都派遣過官員到日本受訓,但也仍存在期待日本送講上門的必要和要求。
去年10月海保廳正式成立了由7名海保廳國際合作推進官組成的“移動合作團隊”,來響應外國期待,去年11月首次向菲律賓派遣。
以援助海防為主
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在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柬埔寨、斯里蘭卡建設可停泊戰艦的深水港,引起日本對中國包圍印度洋的警惕。去年中國在吉布提日本自衛隊基地的附近建設了中國在海外的首個軍事基地,更促發日本在印度洋對抗中國威脅的決心。
日本對抗中國海洋行動包括海防和軍事兩方面。基於二戰結果和中日曆史糾紛,日本在軍事方面極力防備被中國通過鼓動國內外輿論來作為武力爭奪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或正面與日本武力衝突的理由。
但在海防方面,儘管中國經常指責日本海保廳,但國際社會對成立了70年的日本海保廳和海保學校以及成立67年的海保大學的廣泛評價是,不僅海防系統根底紮實、專業和精通、遵守國際法,而且技術規範、裝備先進,近年東南亞國家的信賴與期待尤其高漲。
去年9月日本舉辦第一屆“世界海上保安機關峰會”(Coast Guard Global Summit)時,包括中國海警局和東盟10國、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及歐美國家等38國、地區海防機構和國際海事機構(IMO)等3個國際海洋機構出席,峰會上各國紛紛讚揚日本海保廳對維護地區海洋秩序、海難救援、提升和平海防手段所作的貢獻。
顯軍力輕重有別
軍事上日本過去幾年不斷增強與印度軍事合作,日美印也在印度洋舉行馬拉巴爾軍演。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去年到南中國海也很常見,包括去年6月日本最大的護衛艦“出雲號”出訪東盟10國並邀請各國官員登艦巡遊南中國海。
但日本艦艇在東中國海,尤其是尖閣諸島附近的行動極為謹慎。研究中國海軍的前日本潛水艇艇長山內敏秀分析指出,中國艦艇近兩年不時出現在尖閣諸島附近海域,上個月核潛艇還故意浮上海面併升起大於一般潛水艇國旗幾倍的中國旗,完全是一種政治秀。他說:“中國的意思就是'我來了,你怎麼樣!',習近平政權翹首以待的就是日本出動艦艇迎上,那麼中國剛好以保衛領土的理由出擊,屆時中國輿論會配合行動大歡呼、國際輿論也難譴責中國。”不過山內也認為,中國目前的最大霸權目標不是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而是印度洋。
印度洋是海上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印度洋沿岸國、亞洲各國和地區、部分非洲國、中東多國、澳大利亞等大洋洲國家的航道都要經過印度洋。
按美國能源信息署的統計,印度洋2016年運送各國的石油每天4000萬桶,約佔全球每天所需的石油量一半。中國通過印度洋輸送的貿易量約佔海上貿易量的85%,石油運輸量約佔石油運輸總量的3分2。
印度洋是生命線
日本最早在印度洋的軍事活動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動艦艇與英國聯合在印度洋防衛航道;二戰期間日本軍事擴張到印度洋,包括潛水艇活動;二戰戰敗至東西方冷戰結束前,日本自衛隊約半世紀不曾在印度洋活動。二十一世紀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後,日本艦艇開始到印度洋援助美軍,後來也援助其它國際聯合部隊反恐作戰。同時日本援助印度洋沿岸國災害、打擊海盜行動等,艦艇、飛機也到了印度洋。
日本所需的石油基本全靠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印度洋是日本從中東進口石油9成必經的航道,參加打擊索馬里海盜,也有保護航道目的。2012年伊朗威脅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更加深日本憂慮,安倍在國會說明解禁集體自衛權,曾以日本必須參加國際印度洋掃雷行動為例。
近年伴隨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經濟崛起,經過印度洋航道的運輸量正以每年約4成的速度增加,更突出了印度洋航道的重要性。
但日本最憂慮的,其實還是中國核潛艇在印度洋巡航等逐漸活躍的軍事行動並向孟加拉、巴基斯坦、泰國出口潛水艇等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的影響。
中國瞄準印度洋
孟加拉2013年決定購入2艘中國常規型“明級”舊潛艇,去年3月起航;巴基斯坦2015年與到訪的習近平討論購入8艘中國“元級”潛艇的事務,2016年中國確認,並同意4艘在巴基斯坦建造;泰國去年4月決定購入中國1艘“元級”新潛艇並準備再購入2艘。
“明級“潛艇是中國1970年代根據1950年代蘇聯(俄羅斯前身)提供的技術設計、建造,2003年4月發生重大事故,艦上70名官兵全部遇難。“元級”潛艇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設計、建造,是“明級”下一代潛艇。
多次出席中國觀艦式的山內說,中國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海軍,不過發展得很快,現在建造的一些護衛艦已很漂亮。但潛艇仍是初級水平:噪音大、危險性高。他對孟加拉、巴基斯坦、泰國購入中國潛艇說:“'明級'、'元級'價格差距大到位數不同,但潛艇是戰略性軍備,無論多差,任何海域只要傳說有潛艇,就會令所有經過的外國船隻不安”。對記者問中日潛艇水平相距多大,山內想了想,含蓄地說:“換了是我,真不敢搭乘,性命攸關”。
中國向這些國家出售潛艇,附有建設供中國潛艇停泊的軍港和修補、補給專用設施等符合中國潛艇規格的條件,實際上是增加了中國潛艇維修和調遣的海外據點。中國還有通過購入中國潛艇的國家加快收集海底結構、敵艦音等數據的意圖。
國際憂慮印度洋
山內說:“每一艘潛艇必定發出不同聲音,根據聲音就能判斷對方是哪艘潛艇,所以靜音是製造潛艇的重大課題。中國收集印度洋數據要達到美國及同盟日本所掌握的周邊海域數據水平,需要半世紀通過低調活動不斷積累龐大數據,如果中國真的是想一步到位,那就太狂妄。”
《日本經濟新聞》週六(2月24日)刊登一篇題為“中國步趨海洋強國海外港灣30個-運用4艘航母群的觀察”的分析報導,指中國2017年國防費超過1萬億人民幣,比2000年增加10倍。報導稱中國海外基地雖只占美國的3成,但正追趕成世界第二位,尤其是重點強化海軍。為了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確立能與美軍對抗的存在感,中國打造量高於質的海軍。
3天前英國路透社報導說,當中國海軍艦隊這個月航行到東印度洋時,激發位於該海域的馬爾代夫島國政治混亂而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讀賣新聞》指出,基於吉布提和斯里蘭卡已被中國作為重要據點並推進港灣開發,日本要阻止中國的海洋霸權,緊急派遣海保廳“移動合作團隊”到吉布提和斯里蘭卡,是既要影響印度洋沿岸國理解日美“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也要援助海上航道要塞的吉布提和斯里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