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繁忙 日本喜憂參半警戒

東京路邊燈柱上貼著帶二維條碼的廣告,寫著“觸一下,有便宜拿”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投資繁忙 日本喜憂參半警戒

中國摩拜(Mobike)單車週二(8月22日)在北海道札幌舉行了共用單車服務啟動儀式,札幌市長等當地政府出席了剪綵活動。在北海道這樣地大人少的地區,共用單車受到一些遊客歡迎,半小時50日元(約3元人民幣)的定價是貴還是便宜,遊客們眾說紛紜。

三週前,中國最大民宿網“途家”在日本宣佈,與日本網購大企業“樂天”旗下的Lifull Stay公司合作,準備明年1月日本解禁民宿管制後,正式投入服務。 “途家”預定今年內在大阪成立分公司並開拓民宿和客源。 “途家”COO(首席運營官)楊昌樂8月2日在東京笑容滿面地說:“在中國旅客熱門的旅遊地日本,我們選擇了最合適的夥伴。”

一周前,中國網購大企業阿里巴巴預定明年春天起在日本全國鋪開“支付寶”手機結帳業務的消息傳出。事實上“支付寶”已開始像落定日本的中國“銀聯”一樣,正被日本一些商戶接受,東京廣播系統電視TBS日前播出在某夏日海灘小賣店也能使用支付寶的新聞。

這個月起,中國大型網路旅行社“攜程網”在東京車站附近開設了服務專櫃,為每年幾百萬訪日旅遊的中國顧客服務。

此外,以往投資日本的主力-中國製造業也有新動態:生產手機的“華為”和生產家電的“海爾”正在日本擴建技術研究基地和招聘日本開發技術的人材,華為投資50億日元(約3億人民幣)在東京郊外的千葉縣船橋市建設新研究、製造基地並登報招聘“電機業界品質管理經驗5年以上”和“開發精密自動化設備10年以上經驗”的人材。 2012年收購了日本“三洋”電機家電部門的“海爾”委託日本機構徵求能提供海爾生產技術的日本企業。據《週刊Diamond》披露,中國企業在日本爭奪人材的薪價約是日企招聘均價的150%。

輿論基調善意

包括日本官方電視台NHK在內,日媒至今基本持著好奇新鮮事物和消費者多一種選擇的角度,目不接暇地看待這一波中國投資熱並詫異日本發明的QR Code(漢語稱二維條碼、行動條碼等)不僅花落中國,而且演變成中國人電子結帳的主要手段再出口日本。

大部分報道也指出,中國投資日本IT消費、服務等新行業主要是伴隨中國訪日遊客迅速增加,所需電子結帳方式而落地日本。但不少傳媒也相信,中國IT消費、服務業投資日本,也期待開拓日本市場。

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增田耕一郎說,中國投資日本基本從2000年開始,“初期投資日本的中國企業主要是為了做離岸訂單,而IT業主要以設計到測試階段的低價格為武器,向日本企業施展營業攻勢。但近年中國IT業更謀求日本持有高水準的服務顧客能力和品質、生產效率管理等,以增加自身競爭能力,同時也含有在日本就能擁有'名牌力' ,有利於進入其它亞洲市場的目的。”增田以1996年就早早投資日本的北大“方正集團”為例,指出開發製品,從設計到測試,中國人材濟濟,但細心應對、準確把握顧客需要,則是日本人的強項。他認為中國IT業今後還會增加投資日本,而日本也應超越國籍,把握機會,團結各國高手,一致謀求更高目標。

價值是非相異

但日本不少輿論質疑電子支付方式。開始在日本使用的支付寶等中國電子支付系統,目前只與中國國內銀行掛鉤,服務物件是訪日中國人和在中國有銀行帳戶的日本人,今後要在日本推廣,必須找日本的銀行合作。阿里巴巴似乎正與日本的銀行洽談,但在日本這個高齡社會、老人不用觸屏電話的現狀中,前景有多大,質疑聲高。

泡沫經濟時期,日本人不乏在國際上“腰纏萬貫”或“一擲千金”的購物故事,這種被國際視為“土豪”的作風,在日本卻象徵著“氣派”。日本至今維持現金支付主流,鄉村還常見最原始的物品交換方式。大金額支付通常是銀行轉帳或匯款,不用支票。在歐美幾乎已是人人皆有的信用卡,在日本的普及率至今只約4成。信用卡支付被視為“賒帳”,一般只用於網購,預定等網路作業,近年雖有年輕人在超市用信用卡支付,但目的主要是賺積分,而在身後排隊付款的老年人眼裡則是“窮得連這點錢都付不起”。就算是金卡,在日本也仍是“賒帳”形象,除了都市,各地鄉村基本不接受。

日本汽車零件製造廠Denso1994年發明二維條碼,至今在日本廣泛運用在下載資訊,不與銀行帳戶掛鉤,一般日本人很難相信電子支付安全,認為電子支付充滿危機。比特幣(bitcoin)更不入日本支付流,近兩年只作為一種投資或投機運用手段相對擴大。

對於中國流行電子支付手段,網路上有博客稱:“這是因為中國偽鈔很多,現金反而不安全”、還有人說:“要想在日本推廣電子支付,除非比現金便宜,比如一碗800日元的拉麵,電子支付700日元的話,我才會考慮。”

警戒政治風險

與迄今為止所有中國企業甚至中國人投資日本,都難免日本社會懷疑和警戒一樣,不少輿論也指出,中國企業都與中共有關,中國當局隨時能插手,所以對IT業,怎能放心把企業或個人資訊交給中國企業、冒政治風險。經濟界最大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在報導“中國企業投資日本繁忙”中,半喜半憂地說,2016年中國直接投資日本4372億日元(約260億人民幣),“謀求日本名牌和技術的中國企業曾主要收購製造業,現在已向消費和服務業擴大,日中關係雖有不安定等風險,2017年也可能是'紅色經濟圈'湧入日本的高峰。”

此前4天,《日經》曾在頭版頭條刊登記者發自廣州的報道,以“中國企業'黨的介入'明文化“的大字標題,說明經該報獨自調查,中國288家上市企業今春起紛紛修改了企業規定,明文記載”承認以黨為中心的地位“、“重大經營決策以事先聽取黨組織意見為優先”、“公司最高領導人由黨組織領導兼任“等,報導稱“此舉對外資來說,與中國合資的企業風險可能上升,俱全球規模的企業還可能與國際秩序發生新摩擦。”

2012年後,中國人在日本熱購有水源的土地、山林終於演變成政治問題。雖然不少報道指出,這一投資背景是中國食水緊張和水質惡化,導致中國人看好日本水源將來有利可圖。但不少輿論指此一狀況可能導致日本水源被中國人壟斷,危及日本安全。此後各地政府陸續宣佈,禁止外國人購買有水源的土地和山林。近年日本人也開始警惕中國人買房地產,不僅因為日本自衛隊基地、駐日美軍基地週邊總有中國人買房,而且認為中國人有了產權,如建大片圍牆,禁止日本人進入,“那就與侵略無異”、“日本人不能買中國房地產,為什麼允許中國人買日本房地產?”

2016年與中國關係密切的臺灣商人郭台銘收購日本夏普(Sharp)家電公司,也令日本警惕高科技流向中國轉換成軍用的政治風險,以至於今年東芝有意出售半導體分公司,經日本政府乾預,斷絕了出售給郭台銘或中國企業的可能性。

政商界限不清

不過《週刊Diamond》6月報導中國半導體大型企業“紫光集團”旗下的XMC高價收歸了前東芝高級工程師白田理一郎,從而使得XMC開發半導體業高難度的3D-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發生突飛猛進的進化。報導說,紫光集團背負著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推進中國半導體開發的願望,2015年有意出資230億美元收購美國微軟技術並成功參與了威騰電子公司(Western Digital)15%股份。週五(8月25日),《日經》報導,威騰以1.9萬億日元(約17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東芝半導體分公司的談判接近尾聲,顯示中國迂迴美國間接收購東芝半導體的可能性。

對於中國企業繁忙投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政權和日本政府至今沒公開表態。甚至對華為這類遭美國拒絕投資的軍方背景企業,日本也沒有限制的規定。不過《週刊Diamond》7月又披露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5月為了與習近平會談訪華時,曾與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午餐。席間馬雲稱,阿里巴巴將設一個團隊,研究把安全、安心的日本農產品在中國網路上銷售。參與了午餐會的自民黨國會議員長崎幸太郎事後說:“馬雲的發言與中國政府高官有很多重疊部分,讓人感覺到馬雲與中國政府的關聯。”

在國際化時代,誰也不能說、不敢說反對外國投資。但日本人意識裡,中國大企業是政治企業;中國大商人是政治商人;甚至有錢中國人的財源似乎都挺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