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店特展反思抗疫政策 市民批港府抗疫徒勞無功 ”荷包清零”確診未清零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香港本土小店負責人帶VOA記者參觀反思防疫措施展覽

香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超過兩年半,港府抗疫政策跟隨中國大陸“動態清零”,實施“限聚令”、禁堂食、關閉營業場所等嚴厲限制社交距離措施。不過今年初爆發第5波疫情以來,錄得接近130萬宗確診以及9,232宗死亡個案。有香港本土小店7月初起舉辦特別展覽,以特製的“清瘟”香薰蠟像,配合宗教儀式,反思抗疫政策是否合理。有參觀展覽的市民批評,港府的抗疫政策徒勞無功,市民的“荷包(錢包)”被清零,確診數字都未能清零,抗疫措施甚至可能變成監控市民的工具。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香港小店特展反思抗疫政策 市民批港府抗疫徒勞無功 “荷包清零”確診未清零

香港2020年1月底發現首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超過兩年半以來疫情不斷反覆,今年1月初爆發第5波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

港府嚴厲防疫第5波疫情仍大爆發

港府抗疫政策跟隨中國大陸“動態清零”,除了實施“限聚令”、“口罩令”、禁晚市堂食、關閉營業場所,更史無前例實施“禁足令”,圍封多幢住宅大廈一星期,要求居民每日作核酸檢測,更首次將限聚令延伸到私人場所,禁止跨家庭聚會的最嚴厲防疫措施。

不過,第5波疫情以來,截止星期三(7月20日)錄得接近130萬宗確診以及9,232宗死亡個案。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香港本土小店向VOA記者介紹反思防疫措施展覽

香港小店“清瘟”香薰蠟燭聖堂特展

經歷超過兩年半的疫情,香港本土小店“上水貨舖”,聯同本地香薰蠟燭品牌“BeCandle”,7月初至8月中在大圍分店舉辦名為“國勇堂香薰蠟燭聖堂展”。將店舖化身名為“國勇堂”的“聖堂”,展出加入中國大陸抗疫成藥“連花清瘟膠囊”中草藥元素製作的“清瘟香薰蠟燭”,並有特別設計以專家教授配戴“鴨嘴口罩”為造型的蠟像。

上水貨舖創辦人羅庭輝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今年3月底4月初,第5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很多不同團體向他弟弟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捐贈大量防疫物資,當中包括“連花清瘟膠囊”,這批抗疫成藥經過幾個月都派不完,於是與“BeCandle”創辦人合作,構思這個加入宗教儀式的香薰蠟燭特展。

羅庭輝說:“很少就是說香薰蠟燭會製作成蠟像那樣,它(BeCandle)就嘗試在這個方向行,以及比較多用一些西方的香料,即是用一些中草藥、中式的香料其實比較少,它亦都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些‘清瘟’味的蠟像,可以用另一個方法呈現,跟著就構思了我們現在這個‘國勇堂’、一個小小的‘Pop Up’(臨時性)聖堂的東西。”

香港本土小店上水貨舖創辦人羅庭輝。(美國之音湯惠芸)

扣連宗教儀式反思防疫措施是否有必要

羅庭輝表示,這次特展希望從藝術的角度去反思過去兩年半的疫情,尤其是生活上滲入了很多不同的有如宗教“儀式”的抗疫措施,包括進入餐廳前要掃瞄防疫手機應用程式等,因此展覽的主題扣連“儀式”。

羅庭輝說:“即是譬如以前(進)入餐廳,吃飯你就吃飯,現在你就可能要先探體溫,跟著又掃(手機防疫程式)QR Code(二維碼),之後現在又加上要掃‘針卡’(接種疫苗紀錄),又要用酒精去搓一下手,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覺得其實都很像一種宗教儀式,會不會這樣去‘玩’一個藝術展覽,所以從這一個角度出發,就是從‘儀式’出發。”

羅庭輝表示,希望藉著這個展覽,讓參觀者親身體驗他們透過日常防疫措施設計的宗教儀式,反思這些措施是否必要,對防疫是否有實際作用。

羅庭輝說:“這麼多過往幾年的防疫‘儀式’,即是大家是真心相信這件事,即是覺得這樣是有用的,還是因為可能是政權或者甚麼,令你覺得,‘唉,算了、算了,是但(隨便)啦,做吧、做吧’,還是繼續抗拒、拒絕服從。我們亦沒有既定立場,所以希望行完(防疫宗教儀式)的時候,可以不要像以往那樣‘行禮如儀’,去洗手、掃QR Code(防疫手機二維碼),可以想想,是啊。我為甚麼這幾年生活多了這麼多‘儀式’呢﹖我是不是真心相信這樣是會乾淨一點、衛生一點,或者是可以提高那個防疫率呢﹖這個就交給市民大眾,可能行完這個藝術的體驗之後,可以反思一下。”

展覽特製的”清瘟”香薰蠟燭。(美國之音湯惠芸)

籲官員反思防疫政策不斷加碼有成效否

對於新上任的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日前表示,考慮實施類似中國内地的“紅黃綠”健康碼,以限制高風險及居家抗疫人士在社區活動,羅庭輝認為,處理疫情的官員都應該反思,不斷在防疫政策上“加碼”是否有實際成效。

羅庭輝說:“過往都曾經試過甚麼(傍晚)6點後禁堂食,即是6點那些病毒就出來了,5點59分之前就沒有病毒的,這些都可以發生了,你怎樣去揣摩或者猜度它(當局)下一步打算做些甚麼呢﹖它本身只是叫你量體溫而已,如果過了(攝氐)37度就不成了,又加了一個‘安心出行’(手機防疫程式)、或者 ‘寫紙仔’(進入公共場所前填寫個人資料),跟著又加多個掃’‘針卡’(接種疫曲紀錄),它其實不斷加、加、加,加上去而已。亦都是回到我們‘國勇堂’說的‘儀式’這樣東西;你的‘儀式’可以不斷加的,如果可以令大家真心相信,或者亦都覺得有用的,我會很贊成啊﹗”

教授造型的”清瘟”香薰蠟像。(美國之音湯惠芸)

蠟像教授造型設計並非特定人選

至於香薰蠟燭加入“清瘟”元素,以及蠟像以教授造型設計。羅庭輝表示,這些都是藝術角度的“符號”,他們認為五官上,“清瘟”味可能是疫情爆發以來,最能代表嗅覺的符號,而防疫專家在市民心目中可能既定的符號,不過,蠟像的設計並非特定人選。

羅庭輝說:“過往兩、3年其實所謂有很多不同的專家、教授,這個專家就講應該這樣做、那個專家就講應該那樣做,大家其實還有觝觸的,其實也是有一點像宗教教義上的詮釋,我覺得是這樣啊,不是啊,我覺得神是這樣講的,我們去設計這場藝術展的時候,就是覺得都很像,所以那個人像不是一個既定的人,即是我們一個符號怎樣去詮釋衛生,或者詮釋防疫這件事的一個符號。”

虛擬城市史前福地“抗疫信仰”為主題

展覽以“抗疫信仰”為主題,一個名為“史前福地”的虛擬城市,發生了兩場大瘟疫,抗疫措施由“洗手、洗手、洗手”,走到“你唔(不)打針(接種疫苗),對唔住(對不起),物競天擇,你係要過身”,兩場大型疫症洗擦城市的舊有規律。

“國勇堂”開放讓市民參拜時會亮起天花上”香港”兩個字的霓虹燈。(美國之音湯惠芸)

在這個展覽的內容當中,“福地”的一名榮譽傳染病學教授,在兩次疫症中擔當領軍人物,不但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實驗體,亦鼓勵市民頻頻消毒、注射新式疫苗,務求達至99%的注射率,否則無法上學和上班。在某一個上班的日子裡,教授不幸染疫,撒手人寰。祭布上寫上“物競天擇”四個大字。為了紀念“教授”為國捐軀的勇氣,也延續他宏大的抗疫理念,民間自發集資興建“國勇堂”以作緬懷。參拜人士進入“聖堂”前要掃瞄“安心拜神”二維碼,之後再消毒雙手,洗手液上讓參拜人士整理儀容的“鏡子”,實際上是平板電腦顯示屏,會將參拜人士的樣子變成豬頭。聖堂內會播放由藝術家陳廣仁團隊創作的神秘音樂,以及有關疫情的新聞片段。

有市民到國勇堂準備參拜。(美國之音湯惠芸)

市民批抗疫政策徒勞無功

參觀展覽並完成“參拜程序”的香港市民Jeffery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覺得這個展覽很有趣,也讓他反思香港的抗疫政策徒勞無功,市民的“荷包(錢包)”被清零,確診數字都未能清零。

Jeffery說:“香港所有的(抗疫)政策都是‘零’,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勞無功的、垃圾來的。基本上你(港府)搞了這麼久,你說是不是可以完全‘清零’呢﹖它們常常講要‘清零’嘛,(市民的)‘荷包(錢包)’清零,那個確診(數字)都未能清零。說真的即是那些政策各方面影響大眾、影響大家市民而已,搞那麼多甚麼‘安心出行’啊,你覺得是不是真的有用呢﹖還是背後其實有另外一些目的呢﹖這些東西大家可以想一想。”

Jeffery表示,整個展覽的佈置都很用心,也帶有神祕的宗教色彩,尤其教授標誌性的鴨咀口罩和眼鏡,造型栩栩如生。

Jeffery說:“偉大的‘國勇教授’嘛,還要有他signature(標誌性)的鴨咀(口罩),鴨咀那個都造了出來,嘩﹗這個東西真的很棒﹗還要可能很模糊的一個蠟像,但是經過一個‘金絲眼鏡’、再加一個鴨咀(口罩),每個人都認得出了,果然係一直崇拜的‘國勇’。”

"國勇堂"的廚窗設計。(美國之音湯惠芸)

憂抗疫措施變監控工具

對於當局可能推行手機防疫應用程式“安心出行”實名制,以及類似中國大陸的防疫“健康碼”,Jeffery認為,這些抗疫措施可能變成監控市民的工具。

Jeffery說:“其實由始至終它們(當局)的目的都很顯然,即是其實它都是想去用於監察而已,至於監察些甚麼大家都應該 ‘心照’。你說究竟那個目的是不是出於防疫,只不過是一個藉口,它可能藉著這個推波助瀾,順勢再去做更多基本上是打壓的一些事情。”

Jeffery表示,無論當局怎樣將防疫措施“加碼”,香港人日常的生活仍然要過下去,他認為最重要是忠於自己的初衷。

Jeffery說:“始終你一天還是生活在香港這個社會上,但是可以想想怎樣做到一些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信念,這件事情我覺得可以忠於自己那個初衷,那個初心很重要,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