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一向是香港經濟表現的第一指標。
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的時間前後,中國大陸公司不停透過香港上市集資。到近年,由以地產商恆大為首的中國各大企業,相繼爆雷,牽連甚廣。
財務不透明,證監管理不善,盡職調查被受打壓的情況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外資走,中資進”,香港已失去“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身分,牢牢受制於北京。在扭曲的法治下,香港已留不住投資者的信任。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評論說:“第一炮當然就是螞蟻金融(阿里巴巴)想上市,在最後一分鐘煞停。 因為中國政府覺得,特別是那些民營企業,甚至國有企業, 在海外上市帶來很多問題。例如資本外逃,用上市的方式把錢調走等等....。”
他表示,這一個是香港最大的打擊。因為沒有這些中國公司在海外上市的生意, 香港整個金融市場都會萎縮。特別在23條之後,很多外國的投資者要買中國的股票(通過香港的市場)會開始卻步。之前有一個案例,有一個美國的金融研究顧問公司(也有做投資的)在大約2012發表一個報告, 說恆大資不抵債,所以奉勸投資者不要投資。
孔誥烽教授說:“當時香港政府的處理方法就是,證監會指控他,說他發佈假資訊,擾亂市場次序,罰了他一二百萬港幣,然後還吊銷了那個美國金融專才的牌照,給了他這樣的一個懲罰。大家當時都估計是和恆大的政治影響力有關。政府基本上是幫恆大, 覆蓋一些負面的消息。很多的美國投資者就會問, 在這個新的環境下(23條的環境下)。如果由美國投資者的資金經理,再一次像那一個朋友,他的名字叫 ANDREW LEFT,發表一些報告是對中國企業不利的,揭開一些負面的內幕,會不會像吊銷牌照與罰錢那麼簡單, 會不會用23條被告,洩漏國家秘密。這一個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外國的投資者會卻步。”
他又分析說:“中美關係惡化,美國不斷有新的制裁名單,實體名單出台。所以很多美國的基金,西方的基金如果投資了一些公司一向都沒事。但突然一覺醒來, 發現那個公司出現在制裁名單上, 你就不管虧損,也要被逼要把手上投資那家公司的股份賣掉。這些政治與地緣的風險增加底下,再中國並不鼓勵國內公司到香港上市。所以,對香港金融市場是一個完美風暴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