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快速擴散且資訊不透明,引發一些國家擔憂並陸續對來自中國的入境者強化檢疫措施。台灣也於12月28日跟進美、日等國,要求明年1月份抵台的所有中國旅客皆須在機場或港口進行唾液核酸檢測。部分專家認為,此舉有助於防堵可能變異的病毒株,但也有學者批評,不是只有中國傳出來的變異株才會造成傷亡,不該把防疫做反共或仇中的發揮。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的新冠疫情居高不下之際,中共卻決定不再封關並全面放開防疫限制,引起各國譁然。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12月26日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規模也從“乙類甲管”降級為“乙類乙管”,並自2023年1月8日起,對確診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入境中國者也取消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只需在行前48小時進行核酸檢測即可,且打算“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度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正式告終。
目前中國官方公佈確診數每日約5千人,但分析人士直指,此數字嚴重低報,每日確診黑數恐逼近100萬人。
中國國門大開後,包括美國、日本等國深怕中國帶原者恐傾巢而出,將病毒擴散至全世界,無不收緊中港旅客的入境檢疫限制。
台灣行政院也於12月28日召開防疫會議並決定,為避免衝擊台灣防疫及醫療量能,仍不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並自2023年1月1日至31日間,搭乘中國4個直航航線(不含港澳)及台灣外島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項目來台之旅客,須於機場或港口進行唾液核酸檢測,陰性者只須進行7天自主防疫,篩檢陽性者則依規進行5+N的隔離,亦即,前5天居家照護,之後則可出門並採自主健康管理。
中國全面解封 台灣民眾憂喜參半
面對中國突如其來的全面解封,不少台灣人憂喜參半。
現年41歲、位於中台灣台中的藥局協理胡華知說,中國有全球最多的人口,驟然解封後的出國潮台灣人戒慎恐懼,也恐給全球帶來負擔。
胡華知告訴美國之音:“他們(中國)現在大爆發都是重症,不知道這重症的病毒是原始性的病毒、沒有演化的?還是說它又發展出另一種比較毒的病毒?我們也看不到資料,因為他們(中國)資料是完全不透明,就算有數據也不一定能夠相信,所以在沒有進一步的資料跟它病毒株的型態披露之前,我們就會比較擔心,他們的病毒在台灣又造成另一波的流行。”
現年38歲的台中市餐飲業者邱曉芬也有同感。
邱曉芬告訴美國之音:“最擔心的就是健康,我覺得(疫情)還是會越來越擴散,因為畢竟,它還沒有到非常的和緩。”
而現年35歲在台中從事會計工作的紀小姐則批評,中國防疫的主旋律就是封控、隱匿疫情,藥物治療方面也不積極。短短一個月以來,毫無任何準備卻門戶大開,讓人聞之色變。
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全名的紀小姐告訴美國之音:“我們也很想相信,中國是沒有問題才大舉開放,但從過往例子看來並非如此。台灣跟中國距離很近,應該要更加嚴密的管控,不只機場採檢唾液PCR,應該要有更嚴格的檢疫隔離措施。”
不過,同樣也是位於台中、現年29歲的藥局工作人員葉靜蓓則說,與病毒共處是遲早的事,她不會太擔心。
葉靜蓓告訴美國之音:“大部分的台灣人會擔心,包含我的身邊親友、家人,可是我覺得,遲早會開放的,因為我很多住在國外的朋友,他們都已經解封了,甚至口罩也都不戴了,所以我覺得這次疫情,大陸解封,我個人是沒有意見。”
現年23歲的台中市學生駱逸謙也對中國疫情持開放態度,他說,中國解封之後,兩岸商業往來增加應是好事一樁,台灣人做好自身防疫即可。
駱逸謙告訴美國之音:“各地解封都是有好有壞,一方面促進經濟成長,另一方面就是大家要注意防疫規範。面對疫情就是抱持開放態度,不要太拘謹讓自己的生活太壓抑。”
台灣的疫情指揮中心於12月28日表示,中國的疫情熱區以大城市為主,預估未來數週將達到第一波的高峰。農曆春節前後,中國返鄉人流增加,可能使疫情往農村地區擴散,疫情蔓延恐持續3個月以上。
陳秀熙:明年三月底止 中國染疫死亡恐達255萬人
位於台北的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選在冬天解封,特別容易出現“免疫負債”的情況,也就是免疫力變差的人恐因此出現致死率較高的中重症。
他說,農曆春節後應是中國防疫降級較佳的時間,可惜木已成舟。他的研究團隊推估,截至明年三月底,中國若無法有效防疫,全國確診數恐達5.5億人,其中480萬人可能是中重症病患,住院人數約達300萬人,包括需要重症醫學照護的180萬人。該團隊進一步推估,最後恐總計有高達255萬人不幸身亡,包括直接死於新冠肺炎或合併感染死亡的170萬人,以及85萬因醫療照護能量不足而致死者。
台灣嚴防變異株 對中國入境者核酸採檢
陳秀熙說,台灣決定對從中國入境者核酸採檢而非用快篩,是因為可以透過病毒基因定序,來掌握新變異株的出現。他說,不只台灣,許多國家都採取這種預防性措施,以防範中國產生新型變種病毒的可能,並防堵另一波潛在的大流行。
陳秀熙說:“這主要是屬於防禦性的防疫措施,因為它是阻擋病毒在外,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做基因序列監測,來看看除了中國目前流行的BA.5跟BF.7之外,以及全世界現在流行的BQ.1、XBB跟所謂的BA.2.75,還有沒有在中國產生新的變種病毒的一個監測。”
他說,在中國盛行的BF.7病毒株傳染力強,最多可1人傳染給18人。
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指出,BF.7仍屬Omicron奧密克戎BA.5病毒株的分支。目前看來,中國疫情仍處於第一波,而台灣則已進入第三波,且最近兩波疫情盛行的病毒株以BA.5為主,因此即便中國的BF.7病毒株入侵,要在台灣造成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較低。
對此,陳秀熙說,台灣才剛經歷過BA.5病毒株,愈後民眾的免疫力較高,但若BF.7病毒株傳入台灣,還是建議長者及患有慢性疾病這類脆弱族群要施打雙價次世代疫苗,保護力較足夠。
陳秀熙說:“台灣剛剛經歷過BA.5以及6月份的BA.2(病毒株)。我們民眾所施打的有效的疫苗追加劑(覆蓋率)是在70%以上,所以台灣即使是受到他們(中國)進來的新型亞種病毒。對於醫療能量以及中重症上面的傷亡,我不認為會有很大的傷亡,所以台灣,我認為現在是抵擋得住。”
部份學者批評:防疫不該具歧視性
台灣前國健署署長、位於台北的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邱淑媞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根據數據分析,一旦防疫走入“躺平”階段,死亡人數就會攀升,中國也不例外。因此,她認為漸進式解封,適度抑制疫情,才是較好的作法。
邱淑媞說:“為什麼要用漸進式?第一個你的傷亡不會沖那麼快,醫療體系比較不會瞬間瓦解,第二個就是容許民眾有時間去打(疫苗),(讓中國)老人的第三劑的接種率沖高,第三個就是,這個社會需要一個調適的過程。”
根據官方統計,台灣上週共新增120,775例,較前一週的107,315例增加12.6%,近期疫情周增幅約在20%左右,但有直沖30%的加快趨勢。台灣疫情指揮中心預估,台灣第三波疫情的高峰期恐落在2023年2月初,屆時單日確診人數將達3萬上下。
邱淑媞認為,台灣疫情本就在升高,部分社區早有來自各國的超級變異株與新型變種病毒在迅速擴散,但台灣政府毫無作為,如今卻只單挑中國入境檢驗,根本無助於防疫或降低傷亡。
她說,不是只有中國傳出來的變異株才會造成傷亡,不該把防疫當作反共或仇中的發揮。
邱淑媞說:“把防疫拿來做外交,對內政它(台灣政府)卻不管,這個對於減少死傷,幫助是非常有限的。在防疫上面,其實是很重視不要去歧視和污名化,你去做這種事情只有讓防疫更難,製造民眾錯誤的安心。我很贊成提高入境的防疫措施,但是入境防疫措施不能專門針對哪一個地區,因為這樣是不夠的。”
針對入境旅客的檢疫,邱淑媞建議參考印度作法,先對“所有”入境者做有無發燒、呼吸道症狀等“症狀”篩檢,並抽2%旅客做核酸檢測。根據抽驗結果,再針對陽性率較高的國家或區域,改為全面檢驗,她說,這種建立在科學上的系統性作法,才不會有歧視或污名化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