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90後青年 對政治參與積極

  • 譚嘉琪

香港90後青年 對政治參與積極

近幾年,香港80後和90後開始對參與政治變得比以往積極,在2012年更有中學生自發籌組政治活動,並形成社會運動,直接影響香港政府的施政,也讓北京的中央政府感到錯愕。而僅僅在約5年前,不少研究調查發現,香港青年人對社會政治參與的意欲偏低,對時政漠不關心。而香港的老一輩活動人士還擔心這個趨勢會影響未來社會發展。究竟香港的青年人是不是不再政治冷感、時政認知的能力是不是大大提高了呢?

過去三年裡,每年參加香港六四燭光晚會的人,都坐滿整個維多利亞公園。負責舉辦香港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的支聯會主席李卓仁在2012年六四前夕對美國之音說,他觀察到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參與紀念六四的活動。

李卓仁說:“有一段時間,好像香港人,我們那一代,過了20年,可能就沒那麼多人來六四燭光晚會,大家心裡面可能有一個感情,但過了20年怎麼樣也會淡化了一點。但是有一個很新很新的變化,就是香港年輕人在六四20週年是出來參與我們六四的燭光晚會。”

李卓仁說:“本來我們只是有4萬多、5萬人,到了六四20週年的時候,是有15萬人,21和22週年也是差不多15萬人,我們看到根本年輕人愈來愈湧躍參與六四燭光晚會。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說我們的擔憂,就是說年輕人沒有那種感情,沒有那種經歷,但發現其實很受鼓舞,他們是會出來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李俊霖說: “我自己跟其他90後,有一部分是真的知道這件事情才去參加的。看過很多資料,看過趙紫陽回憶錄,也看過李鵬回憶錄,也看過人民不會忘記這些書,然後再決定出來參與,有些這樣的人。也有一些是因為覺得這是一個在社交媒體臉書上打卡的地方所以才來, 也看到很多這種人。所以其實那個反應很極端。真的有一部分人希望推進社會前進的人,也有一部分是依附在這個社會前進價值這一個概念的人。”

“今年看到很多同學來,本來都是想來的,一直都是自己一個,沒有伴,今年剛好有朋友來,那就一起來吧。”

“想來支持一下平反六四。(你對六四有甚麼看法呢?) 覺得那些人很可憐。”

李俊霖說:“其實香港人普遍的問題是有點羊群心理。一群學生出來了,那其他人,其他學生可能不知道發生甚麼事,但是他們覺得看到一群同年齡的人走出來,他們就走出來,那個假像好像很多人走出來,但是其實清楚自己為甚麼出來的人是很少的。”

李俊霖是一個高中學生,今年暑假期間加入香港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擔任義工。他跟學民思潮這群90後的學生在2012年籌辦社會活動,反對香港政府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形成社會運動,一度號召了12萬人佔領香港政府總部,成功迫使港府擱置國民教育科。

香港社會整體上對這群90後的出現感到安慰,認為香港青年不再政治冷感,香港找到為社會發聲的接棒人。

曾經在學民思潮擔任總指揮的馬樂晴說,她從小受家人影響,關心時事議題,小學時期開始已經跟父母參與遊行,到了今天,剛剛上了大學的她,連同學民思潮的學生舉辦講座,分享參與社會運動的心路歷程。

馬樂晴說:“一開始就當作自己是去遊行那樣,以前也經常參與遊行,那就多去嘗試一樣東西,去用麥高風宣傳自己的想法。”

馬樂晴說: “其實一樣一樣地去嘗試,你不會突然間意識到自己是在籌辦社運,而不是在參與社運。”

香港社會普遍認為,青年人開始關心政治是因為,從2009年開始,通識教育被列為中學生的必修科。通識教育要求學生用批判性思考分析和探討香港、中國和全球當代議題,增加青年人對社會的認知。

學民思潮的發言人張秀賢認為,這個科目給了中學生一個平台去關心和討論時事議題,啟發他們去參與社會運動。張秀賢覺得整個國民教育科的運動就像做了一場夢。

張秀賢說:“國民教育科的運動其中一個關鍵是通識科,因為最初的學民思潮成員都是來自通識科專題研習小組。加上中學生在課堂上學了那麼多,他們都要找渠道去觀察,甚至是認同他們的理念。因為相比起以前,沒有通識科的時期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政治是甚麼。經過我們這一代,某程度上是啟發了上一代,甚至是接下來的中學生,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原來有權利去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果通識教育是學生關注時事的起源,互聯網就是號召學生去參加社會運動的導火線。扎根於社交網站臉書的學民思潮,目前有16萬多的關注者。這群學生就是靠著互聯網, 從網上到現實,提供資訊和平台讓年輕人關注、討論社會問題和參與社會運動。

張秀賢說:“其實我們留意到這個學民思潮的臉書頁,在十幾萬人裡面,有八成的人士都是來自40歲以下的人士,40歲以下的人都是臉書上比較活躍的用戶,在某程 度上他們都會來到現實去參與(社會運動),所以在學民思潮整個10天的佔領行動裡面,大多數看到的是40歲以下的人。”

香港人的公民意識漸漸甦醒。但是,學民思潮的其中一位元老郭熙堯依然覺得港人欠缺公民教育,認為在目前來說,推進公民意識只能靠雜亂無章的社會運動,前進速度非常緩慢。

郭熙堯說:“公民意識的發展反而要靠社會運動去點燃,很遺憾地,在過去很多年,社會運動都是停留在如何用行動推倒一個政策,反而不是如何教育民眾,在下一次的社會運動,會更有意識地去參與。”

這群身體力行去參與社會運動的學生得到不少香港人的掌聲鼓勵,說他們是營救香港的曙光 ,香港的未來全靠他們。這些支持他們的掌聲曾經讓他們感動,但是身為90後的學民思潮義工李俊霖認為,媒體和社會錯誤判斷年輕人關心政治的程度,他覺得真正關心社會大事的青年依然是少數的一群。

李俊霖說:“身邊的同學根本不關心社會發生了甚麼事,對我的同學來說不是讀書、就是去玩、追明星。但當你問他們身邊發生了甚麼事,他們會不清楚。他們會覺得政治是大人世界的事,甚至連大人的事都不是,是決策者的事,他們有事不關己的感覺。他們會覺得悶,可能他們找不到一種挑戰感,沒有娛樂、找不到快樂的地方,我覺得是他們沒有興趣的原因。”

李俊霖說:“以前會覺得你是看著別人去推石頭,你是感受別人的絕望,但當你自己置身參與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是在推石頭。”

李俊霖說:“但那個石頭好像推不完”

李俊霖說:“不但是失望,可能當你接觸深了,你看了政府的文件,你會知道原來這個政府所做的,可以使得社會變成這樣的時候,絕望已經形容不了那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