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陳惜姿指出,據關注組的統計顯示,在全香港1,029間學校,包括中小學及60間特殊學校,現時只有6間學校有開辦獨立的國民教育科,但國教科的身影仍然存在,超過四成半小學設有國民教育課節或課時,或在不同學科的教學目標中列明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國家歸屬感、民族情感或愛國意識、情操等,這些教育目標散佈在常識、中文及公民教育等科目。
陳惜姿表示,關注組相信散見於不同學科的國民教育教學目標,緣於課程發展議會訂下的7個學習宗旨,其中一項為「國民身分認同」。
陳惜姿說:在這個學習宗旨框架下制訂的小學常識科(2011年)和中文科(2004年)課程,包含「培養/認同國民身分」字眼,強調情意發展。其中常識科指引更要學生「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並感到自豪」,這個目標定下後,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教材編寫及評估準則有重大影響。我們不同意以培養國民身分認同作為學習目標,一方面因為身分很難界定,各人理解差異極大,而且這教學目標和方向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我們不認同所有人必然要為此身分感到自豪。
陳惜姿並表示,在「愛國」框架下引導學生情意發展的例子有很多,包括有中學舉辦中國雙周活動,討論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同時由學校德育部發起「反日軍國、罷買日車」行動,收集400多名師生簽名支持。陳惜姿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擔心這類活動教導民族主義。
陳惜姿說:我們會覺得這個已經到了教導民族主義,而如果你說去認識中國,我覺得這個已經到了一個很情緒或者情感導向的層次,而不是真的是一個理性、知識上的認識。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行政主任楊瑾表示,不反對學校教導爭議性議題,但有行動可能將學生導向民族情緒,就過於激烈。
除了學校科目及課外活動滲入國民教育元素,陳惜姿指出,香港中小學生參與由當局或親中團體舉辦的大陸交流團,或與國民教育相關的交流活動也極為普遍,資料顯示,分別有82%及55%的中學及小學有參加大陸交流團活動。陳惜姿並表示,香港教育局編列的大陸交流團經費大幅增加,2013/2014學年度超過1千萬美元,較2012/2013年度增加60%。
陳惜姿說:其實今年政府(港府)在國民教育的開支反而是增加,在交流團方面也是有增加,最常見的交流計劃如「同根同心」、「同行萬里」等,都是由政府(教育局及民政事務局)外判給不同機構為學校承辦,那些機構大多具親北京或建制背景。但是我們發現,政府一直並沒有公開相關機構的活動報告和檢討,即是已經撥款給某個機構去搞交流團,但是他們搞成怎樣,我們看不到有任何檢討及報告,我們擔心有機構以公帑辦交流團,但向學生灌輸一味唱好的國情。
美國之音提問表示,據關注組統計發現,目前國民教育元素已滲透到香港中小學不同教學環節,相比獨立成科,對學生的影響有甚麼分別?陳惜姿回應美國之音表示,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對學生的影響更大。
陳惜姿表示,關注組認為問題是緣自課程發展議會訂下的7個學習宗旨,其中一項為「國民身分認同」,關注組有意約見課程發展議會,要求修改學習宗旨,把國民身分認同改為「認識自己的公民身分」,加入明白自己的權利部份,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相信問題有望解決。
陳惜姿回應記者提問表示,驚訝最近特首梁振英出席地區諮詢論壇時,有區議員主張重推國民教育科。
陳惜姿說:我們都有些驚訝其實,即是為何有人重提重推國教,即是之前的地區論壇,有區議員說為何不重推國教,這個我們覺得是驚訝,因為經過去年這麼多市民出來(上街)去反對這個課程,而這麼快、短短一年裡面又再有人重提,究竟是不是在去年還聽不夠這把如些響亮的聲音呢﹖
陳惜姿指出,普遍來說香港中學的國民教育活動較多以議題為本,例如辛亥革命百周年、五四青年節、基本法及國民常識問答比賽、十二五規劃展覽等。關注組樂見部分學校的校本國民教育內容,能夠從多角度看中國,既強調中國的成就,也不迴避錯失,容納較多元的政治及民生議題探討,例如六四事件、言論自由、網絡審查,以至農民工等蘊含人文關懷與普世價值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