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書店今年9月將落戶台北西門町

  • 楊明

“銅鑼灣書店來台重生”記者會現場(美國之音記者楊明拍攝)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銅鑼灣書店今年9月將落戶台北西門町

因發行和出售敏感政治書籍而受到中共當局打壓的香港銅鑼灣書店將在今年9月前在台灣落戶。前店長林榮基說,希望銅鑼灣書店在台北重生後,能夠為台灣的年輕人和大陸游客提供一個了解中國大陸的平台,而台灣高度的言論和出版自由是銅鑼灣書店落戶台北的根本保證。

林榮基(美國之音記者楊明拍攝)

落戶台北的初衷

前香港銅鑼灣書店創辦人兼店長林榮基講述了他要在台灣重開“銅鑼灣書店” 的初衷。他說,本來已經退休,但香港的朋友一再鼓勵他要在台灣開書店後,經過慎重考慮和考察才最終決定要在台北年輕人和大陸遊客經常光顧的西門町重開銅鑼灣書店。

林榮基3月3日星期六在台北台大校友會館召開的“銅鑼灣書店來台重生”記者會上說,台灣高度的言論和出版自由,以及年輕人不關心政治的“隱憂”是促使他在台北開書店的因素之一。

他說:“3-4年前,我們那時候到台灣來就發現,年輕人是不關注中國大陸的。怎麼可以看得出來呢?我們從台北買一些關於中國大陸的書籍,很棒的,很有水平的書拿去香港賣。大陸人去香港,看到那些書,很好賣。這些在香港好賣的書(台灣出版的),在台灣賣得怎樣呢?放在架子的最上層,我們嚇了一跳。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出,台灣年輕人當時是不關心中國大陸的。台灣如果再這樣下去,(後果)會非常嚴重的。”

林榮基說,台北西門町很熱鬧,餐飲娛樂很多,但書店很少,因此才萌生在此開書店的想法,向年輕人提供一些好的書籍,供他們閱讀,讓他們了解為什麼中國大陸對台灣持續不斷地打壓。他說,這個未來將坐落在西門町紅樓附近的銅鑼灣書店將繼續銷售被中共列為敏感的政治書籍。此外,書店舉辦文化沙龍,公開論壇,小型研討會等。

廣籌理念一致社會資金

林榮基決定今年9月前在台灣重開銅鑼灣書店,得到若干港台朋友的資金支持,3月在新北市註冊成立“銅鑼灣書店有限公司”,6月公司將轉型為“銅鑼灣書店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投資,擴大經營,希望政治理念跟他們一致的仁人誌士參加投資,並且也將發起“銅鑼灣書店全民募股運動”,通過網絡“眾籌平台”公開向台灣社會募集捐款。林榮基說,開書店希望盡可能多的大眾參與,沒有得到台灣政府的任何資金支持。

台灣中華大學副教授曾建元(美國之音記者楊明拍攝)

台灣中華大學副教授曾建元說,過去香港銅鑼灣書店曾經是兩岸三地一個重要的資訊圖書交換平台,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幾年前卻被關門,這對台灣研究兩岸的人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損失,也是中國大陸要了解外界的資訊,通過銅鑼灣書店所服務的廣大的對象,也是他們的一個重大損失,這也是香港人民的一個重大損失,因為它像徵的香港言論自由,一國兩制的淪喪。

撐起言論出版自由的空間

他說:“今天銅鑼灣書店即將在我們台灣西門町重新開張,這意味著,我們台灣未來任重道遠,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我們要撐起華人世界中最重要的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空間” 。

曾建元指出,台灣的連鎖書店,如誠品書店,過去曾經在中共的壓力下,拒絕上架中國大陸異議人士袁紅兵的書《殺佛》。但幸運的是,台灣有很多的獨立書店,能不受大陸的打壓。他希望林榮基未來能重新讓香港銅鑼灣書店的盛況在西門町開張。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美國之音記者楊明拍攝)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說,根據“自由之家”2017年世界各國自由度報告,台灣的自由程度10年來首次達到“最自由”的指標,自由程度超過美國和法國。他說,台灣高度的言論和出版自由,讓包括余杰、袁紅兵、夏明等海外作家和學者能夠在台灣出版他們的書籍。

他說:“一方面,我們希望銅鑼灣書店到台灣來,能帶來一個特色,因為它有香港的品牌。一方面,我們希望共同提升我們台灣出版業的品質,帶來華人世界唯一的盛況” 。

香港銅鑼灣書店原來以出售被中國大陸列為查禁的政治類圖書為主。2015年下半年,書店的創辦人兼店長林榮基、股東桂民海、李波等員工陸續在中國、香港或其他國家“被失踪”。最後這些人都在中國大陸當局的控制下現身。銅鑼灣書店事件引發了國際社會對香港人權和自由的持續關注。

香港開書店困難重重

林榮基說,他首先要在台灣,而不是香港重開銅鑼灣書店,一方面是因為台灣出版自由程度高,另一方面是因為香港的言論出版空間越來越小,相關的運作越來越困難。

他說:“當然我知道,在香港如果是要重開銅鑼灣書店是非常麻煩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香港的情況現在跟台灣不一樣。比方說,香港一些年輕人成立的政治組織,要開一個銀行戶頭都不行。這種結果是非常嚴重的。香港基本法規定可以享受搞政黨的自由,但為什麼政黨組織不能開戶頭,這是莫名其妙的。”

不過,林榮基希望將來仍能夠在香港重開銅鑼灣書店,但目前的重心是讓台北的銅鑼灣書店資金的運作和未來的營業走上正軌,使其成為港台交流的新時代對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