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金外逃危機 學者指政治傷害港金融自主

  • 美國之音

香港地標之一的國際金融中心(IFC) (美國之音記者申華拍攝)

香港近日「反送中」抗議事件延燒,香港出現資金外逃跡象,根據經濟部統計,今年上半年港資來台投資金額翻倍成長,增幅較去年同期增加203%,金額達3.4億美元;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指出,港府提出的「逃犯條例」,讓跨國企業擔憂政治將影響香港金融自主性,擔心企業因為「國安」問題遭到調查,這嚴重影響香港多年經營的自由形象。

邱達生指出,政治高度影響地方金融自主性,且「自由」是外資觀察金融自主性的一大重要因素,觀察目前全球金融重鎮,紐約、新加玻,及過去的倫敦、香港,相關法規都有高度自主性,因此較受國際資金青睞。

不過,隨著英國脫歐、港府提出「逃犯條例」,跨國金融機構擔憂「政治影響金融自主性」,因此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國際金融機構接連自倫敦撤出、轉移據點;邱達生認為,過去香港最大優勢在於,一方面延續英國殖民下的自由體系,但同時也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因此促成香港「東方之珠」的榮景,但如今「逃犯條例」讓跨國企業懷疑,香港過去的自由體係是否能延續。

隨著香港「東方之珠」的光環日漸黯淡,邱達生認為,觀察東亞地區,新加坡有機會取代香港成為東亞金融重鎮;台灣則受限於市場規模小,且金融法規偏向審慎,因此不易受到外資青睞。

不過,邱達生認為,金融法規審慎仍有其優點,過去亞洲在1997年、2008年分別發生2次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泰銖崩盤牽動東亞各國貨幣,導致亞洲各國陷入大蕭條,台灣卻在過程中全身而退;2008年美國次貸問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但台灣在金融面衝擊不大,直到衝擊影響到實體經貿層面,才導致國內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