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出讓遭遇冷風 地方經濟增長又一支柱倒塌

  • 美國之音

中國河北涿州由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一處住宅區建築工地。 (2021年3月19日)

中國城市土地拍賣情況近日發生罕見的冷場局面,民營開發商因遭到政府的借貸打壓而無力競拍。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情況將改變長期以來中國地方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賣地收入的情況,導致中國經濟進一步放緩。

去年,中國雖然遭遇了大流疫的衝擊,但土地拍賣依然呈現大幅增長,總金額創歷史記錄,達到8.4萬億元人民幣,約1.3萬億美元,為中國抗疫工作提供了關鍵性的資金支持。

但是,從去年夏季以來,中國監管部門收緊了對民營地產開發商的信貸支持,導致土地需求持續下降。據路透社的統計,8月份,中國全國土地銷售金額按年比計算,出現了17.5%的跌幅。這是2020年2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路透社認為,土地需求的持續下降將會迫使地方政府削減開支和投資,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土地銷售在地方政府的收入中佔比高達五分之一。

許多經濟學家根據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和中國最大的民營地產開發商恆大集團的債務危機產生的影響而下調了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

分析人士說,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選擇增發債券,加重它們的債務負擔。它們甚至可能會加快實施引起很大爭議的地產稅。

路透社引用澳新銀行駐香港的高級中國經濟學家王蕊的話說,“一般來說,土地銷售的收入在中國地方政府的收入中佔有的比例相當大,超過20%。所以,這筆收入的減少,或者增幅的縮小,都會給地方政府開支帶來一定的壓力。”

今年2月,中國政府表示,為了更好地控制全國最有價值地區的土地價格,22個最大的城市今年只能夠進行三輪土地出讓。

有關當局為了落實習近平提出的有關中國經濟和社會中出現的過度和失衡問題而在多個行業採取了廣泛的壓制性措施,為土地競拍設定了最高價位限制,以便控制土地價格。

這些措施很快產生了作用。在今年3至6月份的第一輪拍賣中,地產開發商因資金緊張而無力參加競拍,造成了土地需求的銳減。

隨後,在6至10月份的另一輪拍賣中,截止到9月30日,大約有40%的地塊不是退出競拍就是沒有人參加競拍。在前一輪競拍中,這個比例只有5%。

路透社說,天津有61塊地參加拍賣,最後賣掉的只有40塊。瀋陽參加拍賣的46塊地中只賣出了19塊。

中國媒體報導說,中國自然資源部8月曾召開閉門會議,明確二批次核心城市土地出讓政策調整,規定單宗住宅用地溢價率不得超15%,且不得通過提高起拍價方式調整溢價率。

這一政策對土地出讓行情產生了重大影響。各地政府很快對地塊溢價率進行了調整。深圳把溢價率上線從過去的45%調整到15%,廣州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地價最高的海珠江泰路地塊更將溢價率限死在9%。

中國新聞周刊報導說,天津、青島、成都、合肥等地也陸續發布第二批集中供地詳情,新一輪供地制度正在形成,整個土地市場將迎來全新洗牌。

該周刊引用一個名叫張紅的地產業從業者的話說,“15%土拍溢價率紅線之後,爭搶地王的事情將成為歷史。”

信用評級公司穆迪預測,2021年中國土地銷售的增長率將是很低的個位數,明年會是負增長。而去年,中國的土地銷售的漲幅為16%。

穆迪公司的報告說,中國地方政府為應對這一問題可能會增發債券,這將會加重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

(此文部分內容來自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