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重拾價值外交 新政府預期退出與中國的合作機制

2021年10月7日,捷克參議院議長米洛斯·維斯特西爾在布拉格向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頒發捷克共和國議會參議院銀質紀念章。 (路透社)

2021年10月7日,捷克參議院議長米洛斯·維斯特西爾在布拉格向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頒發捷克共和國議會參議院銀質紀念章。 (路透社)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捷克重拾價值外交 新政府預期退出與中國的合作機制

捷克新總理彼得·菲亞拉(Petr Fiala)領導的中間偏右新政府於12月中旬上任,閣員內被視為對华鹰派的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一上任就毫不掩飾其反華的傾向。分析人士認為,捷克新政府推崇“價值外交”,可望重新檢討其與極權中國的關係,並與民主台灣加強往來,捷克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立陶宛。

捷克在10月舉行眾議院大選,由人民民主黨(ODS)、傳統、責任與繁榮黨(TOP 09)及基督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ts)所組成的“一起”聯盟(SPOLU),以及海盜黨(Pirate party)和市長與獨立人士黨(STAN)所組成的“海盜和市長”聯盟(Pirates/Mayors),在總計200席次的國會取得過半的108席,贏得了合組新政府的權力。

捷克實行責任內閣制,總統為國家虛位元首,議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其中,眾議院為政治權力的核心,總統依法提名眾議院最大黨的黨魁擔任總理,總理才是政府實質的領導人。

捷克共和國於1993年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後,即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2016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捷克,成為兩國建交以來首位到訪的中國領導人,兩國元首互簽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為捷中關係迎來歷史上最好的時刻。

然而不過短短幾年的光景,隨著彼得·菲亞拉(Petr Fiala)總理所領導的中間偏右政府正式就任,分析人士預期,雙方關係恐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菲亞拉曾多次批評捷克總統米洛斯·澤曼(Milos Zeman)對中國太過軟弱。他說,捷克如果不能堅持“價值”,最後不僅將失去西方盟邦,也得不到北京的尊重。

再現哈維爾人權價值

根據五黨黨魁簽署的聯合執政協議,捷克新政府將扭轉澤曼總統和前總理安德烈·巴比什(Andrej Babis)親中俄、反美國、反歐盟統合深化的路線,並重拾前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以人權價值為導向的外交政策。

該協議明確表示,捷克政府將在其外交政策中支持公民社會,促進人權和民主,並推動捷克版的《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Magnitsky Act),該法將允許捷克針對侵犯人權的個人和企業實施制裁。

位於台北的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研究員葉皓勤(照片提供:葉皓勤)

位於台北的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研究員葉皓勤(照片提供:葉皓勤)

位於台北的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研究員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新上任的捷克政府將一改舊政府的親中交易路線。

葉皓勤說:“在前總理巴比什的領導下,捷克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交易”的基礎上,對人權的支持則是具有選擇性,尤其是在與獨裁國家交往更容易棄守人權。但是新政府一上台則改弦易轍,未來對外政策將明顯靠攏歐盟,並依循歐盟的準則與規範,也就是建立在人類尊嚴、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和人權的價值觀之上。”

90年代末擔任過前捷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顧問的政治分析人士吉里·佩赫(Jiri Pehe)11月中旬曾對美國之音表示,希望新政府會採取與哈維爾理念一致的外交政策,堅定支持人權、支持民主。

哈維爾是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推翻共產黨專制統治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的靈魂人物。 1993年成為捷克共和國首任總統,2011年逝世。

佩赫指出,“天鵝絨革命”是捷克政治轉型的開始,在此之後,捷克社會分化為後共產主義者和親西方民主者兩派。前者年齡較長,並在威權體制下度過大半人生,後者則是年輕一代,普遍受過良好教育。

佩赫認為,巴比什這次敗選,而澤曼也將在2023年初卸任總統職務。種種跡象顯示,後共產主義派的勢力在捷克共和國逐漸式微,在此前提下,未來四年莫斯科和北京要和布拉格打交道,恐怕不會如前幾年般輕鬆。

對中鷹派外長 重視對台經貿關係

內閣成員中,出身海盜黨的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在上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即揚言要推動“人權外交”,恢復捷克的名聲和地位,並重新審視捷克與中、俄兩強權的關係。

利帕夫斯基是捷克政壇著名的對华鹰派,在野時便多次重砲抨擊中國。

根據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主任揚達(Jakub Janda),利帕夫斯基曾說過不少抗中的強硬發言,例如“武漢是中國的切爾諾貝利(即1986年俄羅斯核災)。中共及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應對疫情負責。他們(中國)欺騙了全世界,導致數萬人死亡,引發了經濟危機,必須追究他們的責任。”。他提出,“‘17+1’(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工具而創建的。中國組織了盛大的會議,邀請特定國家參加,然而這是無法兌現的承諾,目的是破壞歐盟的統一。讓我們停止參加‘17+1’會議。”利帕夫斯基還說過,“強迫勞動、性暴力和強迫絕育、再教育和重新安置。維吾爾少數民族面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人道壓迫和種族滅絕。反對這種不公不義是我們的職責!”

位於布拉格的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主任揚達(Jakub Janda,照片提供:揚達)

揚達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捷克新政府不僅會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其聯合執政協議也明確表明台灣是需要加強關係的“夥伴”。利帕夫斯基稱台灣是比中國還重要好幾倍的經濟夥伴,因為台灣在捷克創造了2萬4千個工作機會,相較之下,中國祇創造4千個工作機會。

揚達說,捷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極其有限,只有約1%的捷克產品出口中國,因此除了空洞的言詞威脅之外,中共無法採取任何實質性的措施來報復捷克強化與台灣的關係。

揚達說:“在中國的眼中,捷克將是另一個立陶宛,我預期捷克將面臨到立陶宛前陣子遭受到的待遇,比如(來自中國)經濟方面的脅迫,以及政治上的頻繁騷擾。不過,去年捷克參議長維特奇(Miloš Vystrčil)訪問台灣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經歷過了,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的葉皓勤也說,中國是捷克的第二大進口國,卻只是第十八大出口市場,這導致捷克對中國產生巨大的貿易逆差,而來自中國的投資佔捷克全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不到1%;相較之下,捷克是台灣在歐洲的第四大投資目的地,台灣大廠富士康、華碩、宏碁、友達光電都在捷克設有工廠。在所有東亞國家和地區當中,台灣公司為捷克創造了最多就業機會。

“17+1”落空 中國印象惡化

葉皓勤指出,雖然台灣的經濟量體難以和中國匹敵,但是對捷克而言,台灣提供的經濟誘因更高。反觀中國,它不僅無法兌現“17+1”的承諾,再加上外交上咄咄逼人的戰狼姿態,也讓布拉格逐漸滋生對北京的負面觀感。

“17+1”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建立的合作機制,緣於2012年中國為推動“一帶一路”計劃時,提出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倡議。立陶宛在今年5月以“未達預期效果”為由正式退出後,該機制現改稱為“16+1”。

葉皓勤與揚達一致認為,捷克新政府會花上幾個月的時間重新審視捷中關係,但最後很可能追隨立陶宛的腳步退出“17+1”機制。

葉皓勤說:“捷克跟立陶宛一樣,會退出這個合作的計劃,我覺得這個可能性真的很高,原因就是中東歐國家沒有收到來自於中國的很大的經濟利益,應該是說,中東歐跟西歐跟中國的貿易投資關係完全不一樣。”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張福昌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捷克跟中國的關係正處於低潮,而這段低潮期的長短,將取決於捷克內部政治勢力的變化以及中國是否及時調整步調。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研究所副教授張福昌。 (照片提供: 張福昌)

張福昌表示,這次選舉失利的前總理巴比什所殘存的政治勢力依舊不能小覷,巴比什仍在醞釀奪回政權的機會。至於目前強調反共並重視自由民主的新任聯合政府能否長期執政,五個小黨未來在外交政策上能否繼續協調一致,這些都還有待觀察。

張福昌說,中國當初透過“17+1”機制成功地在中東歐地區建立起勢力範圍,過去幾年也獲得中東歐國家的支持,然而現在包括捷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紛紛抱怨中國“光說不練”之後,如果中國不能加快履行承諾的速度,那麼捷中關係的低潮還會維持好一陣子。

張福昌說:“中東歐國家特別在意的就是‘17+1’機制的落實,‘17+1’機制給了中東歐國家很大的夢想。但是沒有落實之後,他們希望落空,所以才回頭來檢討說跟中國這種合作遊戲是不是值得再玩下去?所以說,‘17+1’機制承諾的落實是中國未來改善跟捷克關係或中東歐國家關係的重點。”

張福昌認為,捷克新政府內部有很多“民主戰將”對於美國所號召的民主聯盟與高舉的民主價值相當認同,但是在價值外交的背後,經濟利益還是不能忽視。他分析,目前捷克的反華情緒,多少也是藉著反華來向北京施壓,敦促北京履行‘17+1’機制的承諾,這也是捷克突然對中國趨於強硬的背後不能忽視的經濟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