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一份新的研究表明,中軍軍方近年來加強戰爭控制與危機管控研究,強調利用威懾力量避免地區對抗演變成大規模軍事衝突,確保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不受破壞。
如何應對地區衝突、管理一場危機,是中國軍方本世紀面臨的新課題,也是外界研究中國軍事戰略的一項新的觀察。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國防戰略與評估計劃30日發布報告得出上述研究結論。
報告稱,過去10年中,中國面臨的區域性挑戰有所增多,地區衝突持續升級。主要原因是,隨著國力的提高,軍力的拓展,中國的切身利益不斷擴大,對領土與資源的要求持續上升。
人們因此關心,中國軍方的因應策略有哪些?對有限戰爭的容忍度究竟有多高?核威懾戰略到底有沒有改變?
研究發現,危機的管控,這個在2006年以前中國軍方理論研究相對薄弱的環節,過去10年中顯著增強,並已形成結論。
結論認為,應該對危機與戰爭的規模進行控制。這並非完全擔心危機升級會導致大規模戰爭,甚至引發核武對抗,而是擔心一場失控的地區衝突與戰爭,會讓中國經濟建設的大環境遭到破壞,無法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標。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報告說,中國出於歷史經驗而知道,社會如果爆發經濟災難,往往會導致不滿,引發社會動盪,威脅政權的合法性。
第二個結論,是中國軍方認為,只要方法正確,秉持科學的原則,戰爭規模就可以得到控制;情報蒐集、監控與偵查能力的提高,指揮控制能力的增強和精確打擊武器的發展,讓解放軍控制戰爭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幾年的研究還表明,中國軍方顯然意識到,太空競賽與“網絡空間”,是軍事對抗新的增長點。軍方高層和理論研究也多次指出,控制太空與網絡空間,是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新途徑,也是未來戰爭初期新的模式。
研究人員因此建議,適當發展太空進攻性武器,適當展示進攻性武器的能力與使用的決心,並在必要時在發出警告時從事有限的太空軍事活動,可以提高威懾能力,有效降低太空軍事對抗的可能性。
中國軍方同時建議,根據網絡空間易攻難守的特點,提高網絡攻擊能力,必要時破壞敵方的軟件系統,摧毀敵方的硬件設施,特別是地面支援與通訊系統,切斷太空與地面的通訊連接等。
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報告還特別提到中國的核打擊能力。報告稱,中國的核威懾原則過去十多年沒有顯著變化,中國持續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中國軍方顯然已開始正式討論是否轉用“警報發射”的原則,就是一接到衛星的警報,就向敵方發射核武器回擊,理由是如果等到核打擊發生,中國的核武器可能受到嚴重打擊,無法進行反擊。軍方強調,這既符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又可以確保核武器的有效生存。
但西方專家擔心,這會極大提升太空錯誤警報的後果,反而增大核戰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