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資助學者因“千人計劃”丟職 美華裔科學家擔憂寒蟬效應

位於首都華盛頓附近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家衛生院臨床醫學中心(10號樓)。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NIH資助學者因“千人計劃”丟職 美華裔科學家擔憂寒蟬效應

美國政府一項內部調查發現,幾十名獲得NIH院外研究資助的美國科學家,因涉嫌瞞報同時領取外國政府資助而被解僱。美國華裔科學家表示,支持政府調查欺詐行為,但同時擔憂大舉調查和解僱或引發寒蟬效應。

隸屬於美國衛生部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日前披露,一項進行中的調查發現,有至少54名接受該院資助的科學家,因未公開與外國政府的資金關係而辭職或被開除。其中隱瞞參與中國人才招聘項目“千人計劃”是主要問題,隱瞞的資金中有93%來自中國。

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外研究主管邁克爾· 勞爾(Michael Lauer)在一次對高級諮詢委員會的內部通報會上透露,這項於2018年啟動的調查,在對87個接受資助機構的189名科學家的調查中,發現大約70%的科學家沒有向NIH披露已獲得外國資助,大約54%的人未披露參與了外國人才計劃。

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6月12日首次在其網站上對外公佈了以上信息。

勞爾還透露,82%的調查對像是亞裔科學家,原因是他們“是中國人才招聘計劃的目標”。中國的“千人計劃”利用高薪吸引了大量美國科學家的加入。華盛頓擔心,北京利用這些科學家來盜竊美國的科學技術,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威脅。

國家衛生研究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對美國之音表示,她本人認為美國政府的擔心是有根據的,採取必要措施也是應該的。

“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情況下還是中國在'吃'美國的。這樣的一些合作研究,更多的是中方利用美方的資源,從中受益更多,”她說。

這位沒有透露姓名的科學家補充說:“假設一個美國華人科學家與其中國的母校或原工作單位合作研究的話,不是美國從中國那裡得到什麼,而是中國從美國這裡獲得東西。我就知道身邊有的華人科學家,會把自己的研究、甚至樣本帶回到中國。有的已經被發現,甚至被逮捕起訴了。”

這位匿名人士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僱員科學家(employee scientist),本人從未申請過NIH的研究資助;但是熟悉這個項目的申請程序和難度。

她說:“拿到資助非常難,淘汰率非常高。一旦拿到資助,就可以增添設備和人手,研究成果出來發表在權威雜誌上,有利於本人在大學的晉升和獲得永久教職。”

這位匿名的NIH科學家介紹說,一般只有美國各大學或研究機構中各相關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或者在各領域有重要研究成果的突出人士,才能申請到資助。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提供的研究資助,是由“院外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Extramural Research) 負責管理。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官方網站介紹,該辦公室直屬院長辦公室領導,負責監督院外研究資助是否合規、同行審查、與院外社區的溝通,以及科學不當行為等。

據“院外研究辦公室”主管勞爾透露,在絕大多數調查中,典型的被調查對象,都是50多歲的亞裔男性。在接受調查的人中,約四分之三的人獲得NIH的資助,近一半人獲得了兩項資助,共計總金額達1.64億美元。

“兩邊拿資金,從美國和中國兩國賺錢。也不完全是美國的華人或華裔科學家在這樣做,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也有人在這麼幹!”那位要求匿名的NIH美籍華人科學家說。

6月9日被美國聯邦檢察官起訴的哈佛大學著名化學家查爾斯· 利伯(Charles M. Lieber)就是在NIH的調查中辭職或被開除的54人之一。

利伯被聯邦檢察官以虛假陳述罪名起訴,原因是他對自己參與中國“千人計劃”的事實,向聯邦當局作出不實陳述。利伯2020年1月被美國聯邦當局逮捕。

美國司法部公佈的起訴書顯示,時任哈佛大學化學和生化系主任的利伯領導的研究團隊,自2008年起從NIH和美國國防部共獲得研究資助超過1500萬美元。

據指稱,利伯自2011年成為武漢理工大學(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戰略科學家”,並且簽署了至少三年的“千人計劃”合同。根據合同,武漢理工大學向他支付每月5萬美元的工資,同時為他提供超過150萬美元在該大學建立一個研究實驗室。

利伯對哈佛大學隱瞞了參與中國“千人計劃”的事實,因此導致哈佛大學在接受NIH的調查時,錯誤地聲稱利伯從未參與過“千人計劃”。

普林斯頓大學科學與全球安全研究員勞拉·卡恩(Laura H. Kahn)對美國之音表示,目前並不掌握NIH調查中辭職或被解僱的這些科學家,在獲得美國政府資助的同時,是否都隱瞞了獲得其它外國政府資助的細節和事實。“不過,我認為只要他們對自己的資金來源是透明的,他們就有資格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資助,”她說。

麻省理工學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對美國之音說:“如果美國禁止人才從中國流向美國,那將對美國造成巨大損失。目前,美國從中國向美國的人才流動中受益匪淺,這遠比中國的'千人計劃'從美國受益更多。”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調查數字顯示,截止2017年,所有獲得美國理工科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多達90%的人選擇了留在美國。他們其中許多都是在與中國有密切合作項目的美國知名大學就讀的。

普林斯頓大學的卡恩說:“我們需要加強美國的國際合作,而不是切斷這種合作。科學外交是極為重要的。國際空間站的成功合作,是科學外交重要性的一個範例。”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18日發推文說,美中兩個經濟體“全面脫鉤”,仍然是美國的確要堅持的一個政策選項。

麻省理工學院的匿名美籍華人科學家說:“美中兩國在科學研究上的脫鉤不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也不符合中國或整個世界的最佳利益。”他認為,人類在氣候變化、人口和全球公共衛生等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類共同努力建設一個公平、繁榮和可持續的社會符合每個國家的利益。

林斯頓大學研究員卡恩醫生也表示,人類面臨諸多的全球挑戰,如氣候變化、新出現人畜共患疾病和糧食安全等等。這些都需要國際間的溝通、合作和協作。

“發展國際合作的科學家應該受到讚揚,而不是譴責或清除。但是,他們確實必須對其資金的來源透明化,”卡恩說。

NIH此次披露的這項調查,是美國政府對各領域科學家,是否同時領取美國政府和其它外國政府資助,進行全面調查的一部分,早在奧巴馬政府後期就已經開始了。特朗普總統近期簽發了行政命令,禁止中國部分具有軍方背景高校的畢業生,來美國攻讀研究生或者從事博士後研究。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科學家擔心,正在進行中的大張旗鼓的調查,以及新頒布的對中國理工科留學生更嚴苛的審查措施,可能會給美國科學界,特別是華裔科學家帶來寒蟬效應。

另外,美國過去進行的一些相同調查和起訴案件,有好幾起後來被證實是“冤假錯案”。最近的一起是2015年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教授、超導領域知名專家郗小星的案例。

郗小星曾在電郵中與人討論是否應接受中國政府“千人計劃”的任職邀請。聯邦調查人員誤解了這些郵件的意思,以為郗小星用他自己的超導技術來換取中國'千人計劃'的職位,並於當年5月21日逮捕了郗小星。

後來的調查澄清他並沒有參與“千人計劃”,美國司法部當年9月11日撤銷了對郗小星的起訴。天普大學也恢復了他的教授職位。

麻省理工學院匿名美籍華裔科學家對美國之音說,目前的“恐懼”氣氛已經對美中之間的科學開放與合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本人也擔心自己會成為被針對的目標。“許多美國華裔科學家已經停止申請美國聯邦撥款,並切斷了與中國研究人員的合作關係,”他說。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卡恩醫生說:“如果這些指控是'捏造'的,用來針對亞裔科學家,或者針對與中國合作的美國科學家,那麼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這次清洗就是美國政府仇外、誤導性政策的又一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