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華盛頓中國城

  • 美國之音

當年北京市長陳希同和華盛頓市長巴里的簽名的牌坊依然屹立華盛頓中國城街口。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正在消失的華盛頓中國城

像美國許多大城市一樣,華盛頓也有中國城,以前是中國人聚居的地方。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中國城的中國人口逐漸減少,街道也少了中國特色。

戴鐵生是住在華盛頓特區中國城的一位書畫家。他1989年12月來到美國,之後曾在中國城先後開過兩家畫廊。在現在的公寓樓Museum Square已經住了將近9個年頭。Museum Square300多個單元,約60%被中國家庭租住。

近年來,中國城裡像戴鐵生這樣的華人住戶愈來愈少, 已由最鼎盛時期的3000多人減少到了300人左右。亞裔人口佔中國城常駐人口的比例從90年代的 66%降到2010年的21%左右。 而華人團體和店面也在中國城日趨頹勢。謝天倫是駐美中華總會館華盛頓會館的副主席。

駐美中華總會館華盛頓會館副主席謝天倫說﹕“你能看到不同的宗親會。這裡有中文字。那個白紅綠色的樓以前是安良工商會。”

謝天倫說,中國城最初形成,是因為早期中國移民初來異國他鄉,面對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需要聚居一處,以應對生活上的不便。但隨著時間推移,移民的成分有了變化。

謝天倫說﹕“當移民的孩子消化吸收了英語,家長們其實依靠孩子,而不需要中國城的英語翻譯或者聯絡人的幫助。比如要搬家時,父母對孩子說,‘你知道,我們要搬家了。你得聯繫給自己在另一個學區辦理入學’。”

隨著亞裔搬離,其他族裔湧入,中國城逐漸被高檔公寓樓和西餐廳佔據。這裡還建了華盛頓奇才隊的主場地體育館凡澤中心。雖然刻有當年北京市長陳希同和華盛頓市長巴里的簽名的牌坊依然屹立街口,街道兩邊到處是中英文雙語的招牌,但街頭已經很難見到華人住戶的身影。

而80後上班族湧入,也帶動了房價的升高。戴鐵生的畫廊因房租太貴已經關門,樓外一個招牌成了畫廊存在過的唯一證明。

Museum Square容納了大約一半的剩餘華人住戶,另外一些人住在華樂大廈。他們絕大多數屬於低收入人群,接受政府補貼,房租較市場價便宜很多。

今年10月,政府對Museum Square低收入租戶的補貼就要過期。公寓樓的擁有者Bush Companies準備下一步拒絕政府補貼,這樣就可以將大樓拆除,改建高檔公寓樓。而像戴鐵生這樣的長期住戶留戀現有的生活,不願搬家。

長期住戶戴鐵生說:“有很多小孩、老人,小孩甚至就在這個房子裡面出生的。甚至有三代同堂的,在這裡出生長大。他們有的比我住得還久。我才住9年,有的人10幾年,有的人20幾年。”

美利堅大學公共行政和政策系大都會政策中心教授德里說, 如果Museum Square被拆,老租戶很難在中國城找到住房。

德里說﹕“在中國城,以公平的市場價租一個單元是1200美元一個月。中國城已建成的公寓樓,一個一居室平均約2000美元每月。這意味著,如果在這兩個樓的居民搬走,他們將無法使用在中國城使用的優惠證,而不得不到華盛頓其他地方或郊區找廉租房。”

他說,如果中國城沒有了中國住戶,華盛頓將很難以原汁原味的中國城作為旅遊賣點來宣傳。中國城作為華盛頓文化多元的一個元素,其存在對城市的經濟和創新是有利的。

德里說﹕“我認為,那些對種族更寬容,種族和民族更多元的城市,往往最有創新性。多樣性和經濟發展之間是有關聯的。因此,我認為城市維持其種族和民族的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以使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傳統的人和不同觀點,可以在中心城市碰撞,產生更多的創新。”

謝天倫說,中國城的存在對於華盛頓和華人都有特別的意義。

謝天倫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仍能看到中國城特色保留下來,到這裡舞獅、表演武術、傳播我們的文化、為子孫後代保留我們的文化。”

一些人士希望,政府應當繼續補貼,讓遊客能在名副其實的中國城沐浴到濃郁的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