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即將展開2024年的公務員招募考試,上週截止的報名人數創下近300萬人的新高,其中光是江蘇省就有10萬人。但隨著中國經濟疲軟、地方財政吃緊,所謂的"鐵飯碗"恐不再吃香,例如,江蘇省10月初就公告,鼓勵國企在編人員請無薪假、下海創業。對此,分析師表示,這代表地方政府正在精簡人力以減輕債務負擔。
2024年中國國家公務員考試計畫招錄3.96萬人,但10月24日報名收官時,全國報名總數超過291萬,再創新高,其中,江蘇省超過10萬人報名。
根據《新華報業網》10月24日報道,最熱門的是寧夏省調查總隊業務處室的崗位,相當於3572人要搶一個職位。
但就在大批考生搶捧“鐵飯碗”之際,江蘇省人社廳、發改委等14個部門於10月初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在全省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力爭於2025年前每年支持20萬人自主創業,尤其鼓勵"離崗創業"。
缺錢?江蘇鼓勵在編人員「下海」創業惹議
此計畫最受矚目處是支持科研人員創業,目標5千人次,鼓勵大學、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攜帶科技研發成果,以兼職、掛職、參與專案合作及「離職創業」等形式創業。
根據官媒《新華社》報道,江蘇省為鼓勵"在編人員"創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3年內不僅保留人事關係,亦可繼續在原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及職業年金,正常晉升薪級工資。
江蘇省鼓勵部分公務員離職創業的消息一傳出,隨即引發微博網民熱議。有網友留言說:江蘇是全國經濟大省,“卻帶頭鼓勵在編人員下海,看來是真地沒錢了”。也有許多網友質疑,現在中國各行各業都不好過,為何獨獨編制內的員工出來創業可以得到各種保障?他們批評:“這又是另一種特權。”
旅居美國洛杉磯的前中籍律師梁少華說,在編人員離崗創業風險不低,因為中國處於經濟下行期,一般民企運作都很辛苦,更何況是長期受體制保護的事業單位人員。他說,效率偏低的公務員成功創業的機率不高。
劉少華告訴美國之音:“根據統計,可能70-80%的創業都是失敗的,這是指普通的人,體制內很多人除了體制內這些形式化的工作(外),他沒有能力出去創業,他的失敗率會更高,包括他的理念、對社會的認知,他都跟社會上脫節。”
1990年代就曾有「下海潮」分析:今非昔比
地方政府鼓勵在編人員離崗創業在中國並非新鮮事,不少中國網友留言稱,他們聯想到80跟90年代,中國也兩度有大批體制內人員“下海”創業。
不過,梁少華分析,今昔對比,中國的營商環境已有巨大差異,此時釋出公共部門人才到艱困經營的紅海市場並非智舉。
他說,當時中國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商機蓬勃,賺錢機會遠比死守"鐵飯碗"的微薄薪資來得誘人,而走出體制的人才也比一般人更懂得與政府打交道、找項目,因此,吸引大批公務員及事業單位人員投身商場,而這群人也確實縱身一變,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的重要動力。
梁少華曾在中國任職資產管理公司的首席合規官,他表示,中國現今的經濟情勢可謂到了改革開放末期,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實施閉關鎖國和「國進民退」的政策,甚至重拳打壓各行各業的民企,創業家今昔面對的是完全相反的商場,他形容現在離崗創業的人“下的是火海,不是商海”。
梁少華說,他認識許多中國編制內的人員,雖然對現況多少不滿,卻異動意願並不高,因為“體制內”工作現在所能獲得的福利跟保障,仍高於一般民間企業。
因此,他直言,“共產黨總有它的辦法”,地方政府或為了達成裁減人力的指標,可能把內定要裁員下崗的對象粉飾成下海創業,總之政策既出,就一定得執行。
經濟下行江蘇省傳公務員減薪、公車停駛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方琮嬿也認為,江蘇省推動在編人員創業,背後原因是中國短期內無法扭轉經濟下行的趨勢,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出此下策,試圖降低財政負擔,並企圖可以刺激經濟景氣。
她說,除了江蘇省鼓勵編內人員離崗創業,其他地方政府也傳出公務員集體減薪的消息,中國國務院更傳出限制地方政府發債上馬新項目,這都凸顯出,經濟下行已對中國各地方政府造成龐大的財政壓力。如果連相對富庶的江蘇省都面臨這些問題,不難想像,其他省分的壓力更大,紓困方案更少。
方琮嬿告訴美國之音:「以往中國的政府都會藉由(加大)公共投資、(來)刺激經濟,如果它(中央)今天限制地方政府,叫他們不要過度地依賴這種(經濟擴張)措施,顯現財務狀況是真地非常嚴重,也意味著它(中共)其實沒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可以促進經濟。”
江蘇省2022年的經濟成長(GDP)總量突破12兆人民幣(約18兆美元),是全國排行僅次於廣東省的經濟大省,但江蘇的地方財政在好幾個領域都浮現困境。
例如,江蘇漣水縣交通運輸局10月28日通報,當地一家民營公車公司因「經營不善」暫停運營,但微博網民紛紛往地方財政無法支撐的原因解讀。
多位網民舉先前天津、河北等地傳出因財政問題導致公車集團欠薪停運為例並留言稱:「萬萬沒想到,江蘇也開始了。」還有網民揶揄江蘇省政府,稱其“土地賣不出去,企業活不下去,這不好日子就來了嘛?”
甚至有網民有所指地留言稱:“省會(南京)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更早之前,微博跟知乎等中國網路平台則一度流傳,廣東、浙江跟江蘇等多地公務員集體降薪,其中,江蘇公務員遭點名降薪15%,對這類傳聞,中國官方不曾正式出面回應,但一連幾個月間,「公務員集體降薪」的消息在中國網路上一再成為熱議話題。
抑制地方債中國增發國債傳限制新項目“上馬”
此外,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也傳出被限制開辦新計畫。根據路透社10月25日報道,中國國務院已對12個債務狀況嚴重的省區市實施新工程控制措施。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說法稱,被點名的債務重災區包括遼寧、吉林、貴州和雲南等在內的七個省和三個自治區,以及天津和重慶兩座直轄市,這12個地方政府未來除了中央批准的項目外,不得“上馬”新項目,如火車站、電廠等。
報告稱,中國國務院未對外公開其控制地方政府舉債的措施,此舉反映中國政府正積極化解各地債務風險,但也同時向大型基礎建設投注資金,以刺激低迷的經濟,不過,中國政府未對路透社提出的詢問請求做出回應。
中國債務問題嚴峻借新還舊難治本
位於台北的匯理國際政策諮詢集團董事長譚耀南表示,財政問題是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以地方債務為主,他說,這困境的解決之道比擴大內需或進出口等難題都更棘手。
譚耀南說,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22年的地方債務總額高達92兆人民幣,佔當年GDP的76%。至於國債,人大上週才剛批准增發人民幣1兆元的國債計劃,使得中央政府今年的財政赤字將進一步擴大到4.88兆人民幣。他說,若加總中央和地方所有公部門的債務,幾近中國GDP量體的3倍,中國債務問題的嚴重性遠超過鄰近的日本。
他也說,習近平近期視察人民銀行,以及即將增發的1兆元國債,都凸顯中國政府對債務問題的關注。問題是,在中國經濟量體不見擴大的前提下,這些發債紓困措施都只是“症狀藥”,治標不治本。
譚耀南告訴美國之音:“中央發國債,增發一兆(萬億)人民幣,那誰來持有這些國債? 一定還是讓主要的國營金融機構、甚至各省政府去持有,所以其實只是一個債務的循環而已,本質上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譚耀南表示,中共限縮地方政府的舉債跟支出,只能解決短期問題,中長期還是得靠整體經濟的復甦力道,但現在中國內有房地產危機積重難返,人口紅利也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而不再有優勢,對外又有地緣經濟環境帶來的各種挑戰,想要回到過去的高經濟成長十分困難。
台北學者方琮嬿則總結,中共高層越來越走向集權和獨裁的趨勢下,許多跡象顯示,習近平就算犧牲經濟,也恐不願重回改革開放的路徑。屆時,若越來越多“體制內”的員工下崗,勢必造成社會抗爭的加劇,將讓中國政府更形頭痛,而且,波及地區恐遍及全中國各地,而不僅限於江蘇省等少數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