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該推官民協同治理模式

  • 大衛

四川什邡地區7月3日警民恃情形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環球時報﹕該推官民協同治理模式


為了反對當地投資百億元人民幣的鉬銅項目,四川什邡地區民眾6月30日開始陸續到市委門口表達反對意見,在經過暴力彈壓後,什邡市政府7月2日表示,將立即停止興建該項目。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近日發表文章,對四川什邡當局處理民眾抗議鉬銅項目的手法提出批評。

環球時報說,從鉬銅項目立項動工,到群眾抗議,到警察驅散,到市政府最後宣布停建,在兜了一個大圈子的過程中,讓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損害。

環球時報因此呼籲各地方政府在可能引發環境擔憂的工業立項問題上,必須把實情告訴群眾,依法嚴格進行聽證,不可再對公眾隱瞞實情。

針對四川什邡民眾抗爭得到勝利這件事,台灣淡江大學教授王坤義對美國之音表示:“台灣在1980年代左右,也有很多環保人士進行抗爭,讓很多污染性重的工廠都沒有辦法建設。我想這也是一種進步象徵,但是並不能把這種事提高到言論自由啦甚麼的,這和維權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但是無論如何,上一次廣東烏坎村事件,也促成政府接受民眾的抗爭訴求。我想未來可能會有愈來越愈的議題讓政府方面接受,這對大陸來講的確是一個進步,值得正面肯定。”

環球時報表示,四川什邡民眾的抗議如果只是簡單的鄰避運動,那麼,他們的目的達成了。但從社會治理的制度化規範化來看,這些快速的決策實際上並不讓人感到心安。

環球時報建議,這批成熟起來的公民,從環境抗爭運動中體驗到參與公共決策的成就感;對官方來說,則在這個開放議事渠道、增加民意代表的社會治理模式中,減輕決策壓力,將民眾的抗議處理從“政治化”轉變為“例行化”處理,進而納入制度化軌道。

對此,台灣將大學教授王坤義表示,今後大陸官方對有關環保議題方面可能會做到這點,但還不涉及其他政治議題。

王坤義說:“我想還是要看議題啦,如果是環保議題,對政治意識不會有太多影響的話,我想他們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屬於言論自由或人權的問題,我想他們還是不太可能接受。至於環保議題和環評結合在一起,我想環球時報的呼籲是一個很正面的做法。”

環球時報說,這種官民協同治理的模式將為中國社會處理民眾抗議找到一條協商式的民主路徑。但是,長遠來說,只有啟動廣泛的政治改革之門,將這一系列地區經驗納入體制當中,成為行政程序的法治基礎。這樣,建與不建一個經過論證的項目才會受到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制約。同時,民眾原本激進的訴求也會日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