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政府發言人表示,約1千名羅興亞族人可望於近期返回緬甸。這為長期未解的羅興亞難民危機帶來一絲曙光。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對此,觀察人士分析,羅興亞難民的遣返行動得以加速進行,主要因為中國對緬甸軍政府施加壓力,但北京積極介入羅興亞難民問題主要跟改善自己的經濟困境及美中加劇角力有關,因為中國跟羅興亞人團體並無特殊聯繫,跟緬甸軍政府也仍有矛盾與猜忌,所以中國未來能否在解決難民困局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仍有待觀察。
在緬甸爆發軍事政變逾兩年之際,緬甸軍政府發言人紹敏通(Zaw Min Tun)於週三(3月22日)對法新社表示,緬甸將通過一項試驗遣返計劃接受約1千名羅興亞難民,從孟加拉返回國內,該計劃可能於4月中開始進行。紹敏通對法新社說:“根據兩國(指緬甸和孟加拉)協議,我們將接受難民回國....緬甸方面目前正在確認名單。”
緬甸安全部隊數年前開始對少數族群羅興亞穆斯林進行種族清洗和暴力鎮壓,迫使逾一百萬羅興亞人逃離緬甸,大多前往鄰國孟加拉。然而,2021年2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導致該國羅興亞人的處境更加艱困。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的暴力事件近期加劇,當地一處難民營在3月5日發生大火,導致至少1萬多名難民無家可歸,調查人員表示,這場火災是“蓄意破壞”。這使得在兩地生活的羅興亞人處境均令人擔憂。
不過,紹敏通的這項最新發言顯示,緬甸長期未解的羅興亞人道危機可能獲得緩解,因為若試驗遣返計劃成功,將有助於加快羅興亞難民遣返進程。對此,觀察人士表示,遣返行動可望加速進行,與來自中國的壓力有關。
中國能發揮重要作用嗎?
在緬甸軍政府做出這項發言之前,據孟加拉媒體報導,包含中國、孟加拉等8國大使,已於3月10日訪問位於緬甸若開邦的孟都(Maungdaw),軍方在當地展示為即將返回的難民所做的準備工作。報導指出,中國駐孟加拉國大使姚文表示,希望第一批難民盡快獲遣返回到緬甸。
對於羅興亞難民問題,位於倫敦的緬甸事務研究員拉西德(Harunur Rasid)近期在《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網站發表文章指出,在大批羅興亞人於2017年8月被迫逃離若開邦後,孟加拉於同年11月就與緬甸簽署遣返協議,但過去六年來進展甚微。
不過,拉西德表示,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於去年1月19日,於緬甸和孟加拉代表舉行一次虛擬會議,討論羅興亞穆斯林問題後,各方同意開始遣返羅興亞人。拉西德認為,有鑑於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力,北京在近期持續就羅興亞人遣返問題對緬甸軍政府施加壓力,能在解決羅興亞人危機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對此,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慧慧嬁(Htwe Htwe Thein)與拉西德看法相似。慧慧嬁認為,中國長期以來已與緬甸建立密切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北京和內比都也有近似的觀點,在目前緬甸軍政府因發動政變而遭受國際社會孤立的情況下,中國主動介入羅興亞難民遣返議題,確實有助於遏止這場持續已久的人道危機。
慧慧嬁告訴美國之音:“我認為這是積極的一步。 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可望獲得緩解,這是世界其他各國無力解決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解決方式,而這可能就是新的方案。中國和緬甸有著長期的關係、文化上也很相近,所以這可能有助化解這場危機。”
然而,一名長期研究羅興亞難民問題、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全名的歐洲學者認為,國際社會屢次指控北京政府在國內侵害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人權,但中國卻始終未坦率回應新疆人權狀況,有鑑於此,很難想像他們會為其他國家的穆斯林爭取權利帶來實質成效。這名學者還說,北京對於羅興亞難民問題的應對僅停留在官方層級、且與緬甸軍方之間仍有矛盾與猜忌,因此中國未來是否有能力解決羅興亞人危機,恐怕還有待觀察。
這名歐洲學者告訴美國之音:“據我所知,中國跟任何羅興亞民間團體之間都沒有什麼特殊聯繫,我也從不認為這些團體對中國有吸引力,由此可見中國與他們的聯繫始終保持在官方層級。此外,我們也很清楚,緬甸軍方並不完全信任中國人,中國目前仍與緬甸許多(與緬軍交戰的)武裝團體都有聯繫。所以我認為,未來情況仍不可預測。”
遣返行動助緬軍鞏固政權
一名因議題敏感而化名為克里斯(Chris)的緬甸大學講師也表示,若緬甸軍方能讓羅興亞難民回國,可能會稍稍改善其長期侵犯人權的形象,而一旦國際社會減少對軍政府的撻伐,就有助於鞏固軍政府在當地的統治,這能讓中國順利開展在當地停滯不前的一帶一路建設。因此,克里斯認為,在北京出於自身利益而關注羅興亞人議題的情況下,其在難民危機上能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
克里斯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若要在緬甸繼續開展他們的企業和工業建設,當然緬甸就必須保持穩定。緬甸軍政府之所以試圖讓這些羅興亞難民返回我國,是因為接下來幾個月內我們將舉行另一場大選。但當這些難民再次返回緬甸後,將面臨重重阻礙,屆時我不認為中國會大力援助,他們只是想讓緬甸軍政府表現出像是尊重人權的樣子,但他們並不真的想解決我們國家的危機。”
緬甸事務研究員拉西德也與克里斯看法一致。拉西德對《歐亞評論》說,遣返行動將減輕國際社會對於緬甸軍政府施加的壓力,北京也認為這可讓軍政府獲得某種程度的接受。
北京介入的背後動機
在各方商討有關羅興亞難民的試驗遣返計劃之際,緬甸軍政府媒體3月中旬報導,緬甸與中國將首次在若開邦的安鎮(Ann)、丹兌鎮(Thanwe)和古亞鎮(Gwa)共同實施風力發電項目。中國官員表示,這些項目將對中緬兩國有利,並有助於緬甸在2030年前實現全國電力自給自足。
不過,在風電計劃前,中國已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於2016年起協助在若開邦興建皎漂經濟特區,目前正在進行第三階段工程,預計2025年完工;此外,將能分散中國能源供應運輸風險的中緬油氣管道,起點也位於若開邦皎漂港,自2017年全線投產成功至今,至少已向中國輸送逾5千萬噸原油。
對此,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慧慧嬁表示,北京一直以來希望若開邦情勢穩定、人力資源供應充足,因為這才能確保中國在當地巨大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不受侵蝕。不過,慧慧嬁強調,中國會在近期加大關注羅興亞難民的力道,與美中角力加劇脫不了關係,她說:“在這場羅興亞危機中,中國看起來能解決西方國家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將加強中國的外交影響力。中國已經在緬甸擁有巨大的經濟實力,而這也將有助於中國在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競爭上增強其影響力。”
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陳尚懋則對美國之音分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在20大後順利取得第3任任期,在國內政局趨於穩定之後,北京似乎暫時收起戰狼外交姿態,轉向聚焦經濟情勢,因此希望在像羅興亞難民危機的區域衝突問題上扮演世界大國角色,藉此避免與國際發生齟齬而進一步衝擊經濟。此外,陳尚懋也說,緬甸的若開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位居樞紐位置,中國希望藉由協助羅興亞人返回家鄉,來挽救其一帶一路遭外界冠上使他國掉進“債務陷阱”的惡名,這兩項原因促使北京近期積極為羅興亞難民議題發聲。
陳尚懋說:“中共在2022年提出一個所謂的‘全球安全倡議’,今年2月又提出一個(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這個‘概念文件’的重點,大概就是希望可以透過協商和平對話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國際衝突,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中共開始希望展現它在處理區域衝突上面的一個角色,這個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一帶一路,它也會希望可以藉由這一次介入到羅興亞人的遣返,看可不可以轉變外界對於一帶一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