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變革(8):國富必驕,國強必霸?

  • 莉雅

習近平出席東盟會議 (視頻截圖)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大變革(8):國富必驕,國強必霸?

不管是主張“謙虛謹慎”還是主張對外強硬,中國學者以及政府官員在中國是否應該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這個問題上存在共識。

*中國願意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中國外長王毅說:“我們將更加積極、全面的參與國際事務,與各國緊密合作,攜手應對各種紛繁複雜的全球性挑戰,破解人類面臨的各種難題。”

在一個由美中兩國是主要利益攸關者的國際秩序裏,中國是否認為有必要建立新的國際機構和新的框架呢?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對此做出了這樣的回答:“現有的國際機構基本上是二戰後建立的。它們構成二戰後的國際秩序。我們認為,這些機構是重要的而且它們是為了國際和平、穩定與繁榮而存在的。我們準備在所有這些機構裏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了在國際機構裏發揮作用以及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外,包括外長王毅在內的中國官員還表示,中國將要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產品。

但是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葛來儀認為,儘管中國官員現在公開談論“公共產品”這個西方的概念,但是除了向亞丁灣派遣中國船隻參與打擊海盜行為以及派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以外,中國今後的國際角色並不是很明確。

葛來儀說:“向前看,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在爭論之中。”

在中國外交戰略何去何從的問題上,美國國會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共和黨顧問福特博士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呼聲要更高。在他看來,中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國需要帶頭修改、甚至取代以西方為主的體系。

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憂慮。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

王毅說:“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國際上有人擔心,中國會不會走國富必驕,國強必霸的老路。”

*王毅:中國永遠不稱王稱霸*

王毅在聯合國的講台上明確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稱霸。

他說:“近40年前,就是在這個講壇上,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佈,中國永遠不在世界上稱王稱霸。時至今日,這仍是我們不變的承諾,也是我們不逾的理念。”

*分析:現在不稱霸只是時候未到*

不過,《假如中美開戰》一書作者、旅居紐約的評論人士陳破空認為,中共當局從來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他說,中國所謂的“不稱霸”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策略。

他說:“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有一個策略,叫做‘廣積糧,高築墻,緩稱王’。他的緩稱王不是不稱王,而是要稱王,只是遲一點。那麼糧草積多了,城墻築高了,再來稱王。毛澤東說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實際上他不是不稱霸,他是要稱霸,只是說時候還沒到。”

陳破空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毛澤東當年要排除萬難,發展所謂的‘兩彈一星’,增強國力,以在國際上爭取霸權。他說,鄧小平時代是以經濟建設為手段來增強國力,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大力發展國防,著眼點仍然是稱霸於世界。

還有觀察人士認為,習近平和李克強上台第一年就密集出訪了歐洲、非洲、拉美、北美以及亞洲等近20個國家,表明他們在短時間裏初步鋪展開了對全球的戰略佈局。

*葛來儀:中國的外交是被動反應*

不過,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葛來儀對中國要稱霸世界的說法表示懷疑。

她說:“中國的外交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動反應。除了希望獲得更大的綜合國力以外,中國並不考慮什麼大戰略。”

在她看來,中國最近幾年在南中國海爭端上的做法就很能說明問題。

葛來儀:“例如,在南中國海的問題上,對中國的擔憂使得中國政府願意坐下來,開始討論南中國海行為準則,試圖降低其他對南海宣稱擁有主權的國家以及東盟對中國的疑慮。”

*缺乏稱霸的軟實力?*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雖然實力日益強盛,但是卻缺乏一套既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又對其他國家有吸引力的政治觀和道德規範,因此缺乏稱霸的軟實力。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助理研究員陳至潔說:“他們的外交政策是為著他們的內政、他們自己的利益、想法去推動。那我們反過來說,比較起來,美國、英國或是法國,他的外交政策有一些能夠普遍適應到別的地方去的理念,比方說民主,比方說人權或是自由。這些理念美國能用,別的國家也能用。”

在以下的系列報道裏,我們要探討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