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後,三名宇航員6月2日已在天宮空間站與前一期的宇航員正式完成交接。觀察人士表示,這代表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已取得穩步進展,有助於中共進一步宣揚國力和鞏固其政權的合法性。分析人士說,美國雖仍在太空領域保有技術領先和經驗優勢,但若未持續將航太發展視為優先政策,未來恐被中國追上。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5月30日上午9時31分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成功與太空站組合體完成對接,當晚3名宇航員也順利進駐天宮空間站,並與去年底進駐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展開機組輪換。
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穩步進展
據官媒央視5月31日引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的話稱,去年底建造完成的空間站將進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未來將透過每年兩個乘組的輪換,來保持空間站的穩定運行,並實現航天員長期在軌工作和生活。
中國自2003年首次將太空人送入太空後,已將航天強國視為最重大的國家發展目標之一。
對此,位於休士頓的首位華裔國際太空站指揮官焦立中說,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的確進展快速。
焦立中告訴美國之音:“他們(中國)在這20年裡取得了長足進步,現在自行運轉一個太空站,不僅展現操作成熟度,也能在太空站維持宇航員長期在軌工作,(中國)宇航員也有太空漫步的能力。現在,他們還首度將一位科學家宇航員送上太空站,他們的進展可謂穩步。”
但焦立中解析,就航天技術而言,神舟十六號任務並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突破。他說,中國最早是靠俄羅斯的技術援助來發展航太、空間站和宇航服,算不上有打造出什麼的大突破,但多年發展下來,中國現在已經掌握這些技術並能孰捻操作,“沒有飛躍,但已經趕上了”。
焦立中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西方國家在太空領域具有經驗優勢,尤其美國已操作航天器數十年,也是國際太空站的主要合作夥伴。目前太空站由5個國家合作運轉,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太空署,不包括中國。太空站自2000年有首批宇航員登陸以來,20多年來,總計有來自20國的太空人和太空遊客都登陸過。
獨立分析師、太空探索新書《爭奪天空》(Scramble for the Skies)的共同作者南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以電郵回覆美國之音的採訪時則指出,神舟十六號展現了中國持續強化發射技術及對近地軌道交會對接的能力,也實現了在近地軌道上同時運載6名宇航員的目標。近地軌道指的是航天器距離地面高度較低的軌道。她說,神舟十六號成功完成任務後,中國可望擴大太空探索規模,以支持長期在空的計劃。
中國拚2030載人登月 專家:指日可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5月29日宣佈,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完成載人登月任務。據該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解釋,為了於2030年前實現中國航天員登陸月球的計劃,中國未來7年將分三步走,包括第一階段的建制任務,如完成新一代的載人火箭和飛船等;第二階段則要進入無人飛行的驗證階段,以便實現最後階段的載人登月飛行任務。
對應中國雄心勃勃的計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和加拿大太空總署(CSA)合作推動“阿耳忒彌斯(探月火箭)計劃(Artemis)”,依據已公佈的時間表,該計劃最快將於明年開展載人繞月飛行任務,並爭取在2025年實現載人登月,可能比中國早了5年。
對此,位於北台灣桃園的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趙吉光認為,中國在兩年內迅速建成“天宮”空間站,雖然規模比國際太空站小,但確實展現中國的執行能力。
趙吉光告訴美國之音:“(載人登月)相信是指日可待,不過在太空裡面還是有非常多的風險。它(中國)的空間站算是相當完美的做法。以他們目前這樣子的(發展)質量,看來是指日可待。”
著有《贏在太空(Winning Space: How America Remains a Superpower)》一書的美國太空安全專家布蘭登・魏克特(Brandon Weichert)認為,中國在載人航天探索領域的進步不容小覷。
魏克特透過電郵回覆美國之音,他說,許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官員或科學家對中國的航太發展不屑一顧,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只是在做美俄幾十年前就做過的事情。”但他強調,北京清楚,所有效仿美俄的任務和步驟將是實現“趕俄超美”的必經之路。
中國高效推進航太 意在“趕俄超美”
魏克特警告,中國每一次的載人飛行任務都在為未來鋪路,特別是對月球的野心。他說,美國領導人應關注中國的登月計劃,尤其是中國接下來2、3年的動向。他說:“一旦中國踏上月球,他們就不會離開”,即使國際法不允許,中國可能將月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佔為己有。
他直言,中國透過政權優勢,正積極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但反觀美國,卻仍未將航太發展視為優先政策。他進一步論斷,中國登陸月球後,將以月球為跳板,前往火星和小行星帶。這意味著,中國在建立月球永久基地和載人上火星等計劃方面,將可能擊敗美國。
美國華裔前宇航員焦立中雖認為美國保有優勢,但中國希望主導航天飛船領域的野心不容小覷,基於“競爭總是好事”,他說,他樂見中國的進步,但他仍希望美國能維持領先地位。
焦立中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多家民間公司已簽署商業太空站的開發合約,為國際太空站的退役做準備。未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可以乘坐商業航天器繼續進行太空研究,或開發人類登月、甚至最終前往火星的探索計劃。
他說,美國民間的航太進展頗多,例如亞馬遜公司創辦人傑弗里·貝索斯(Jeff Bezos)所成立的私人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與美籍企業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2002年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都投入太空領域的研發。換言之,美國也有鞏固其航太領導地位的計劃,但執行力將是關鍵。
中共緊握科技成就 鞏固政權合法性
除了神州十六號,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也於近日完成載客首航,雙雙凸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治理下,追求“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對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共重視科技成就,背後有政治目的,除對外宣揚國力外,也有對內鞏固政權的作用。
尤其中國完成天宮太空站的組建後,下一步將開展國際合作,但位於倫敦的倫惇大學航天政策與法律研究所協理副主任白政哲(Christoph Beischl)說,極權中國稱霸太空的發展,恐是警訊。
白政哲告訴美國之音:“他們(中國)對太空站的使用,可以賦予政治目的,邀請他國宇航員一起進駐,一如西方國家對國際空間站的安排。它(太空站)有助提高中國的聲望和軟實力...(但)我們應密切關注他們(中國)的作為,因為中國不是個民主國家,這對我們很危險。”
美籍太空分析師戈斯瓦米也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治理口號下,中國航天計劃背後承載著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每一項科技里程碑,都凸顯中共的治理績效。
中國航天面對風險與成本挑戰
但中國的航天計劃面臨那些挑戰?
台灣學者趙吉光說,就登月而言,中國已掌握無人探測的技術,但這類技術的風險安全係數偏高。另外,太陽活動轉趨活躍,黑子、輻射線、磁暴和太陽閃焰也將對人類帶來極高風險。
英國專家白政哲則認為,航天開發計劃成本高昂,具不確定性。他說,美國攜手民間合作,拉高開發效益,但中國航天業由國企獨佔,商業空間較小,雖有官方支持而持穩發展,但一旦中國經濟滑坡或因局部戰爭而面臨他國制裁,中國航天計劃也恐遭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