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打擊,西方國家再度意識到國家戰略產業自主的重要性。隨著美國和歐洲加強外資審查,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北京的戰略野心可能受到衝擊。
數十年來,中國政府向國內企業提供了大量補貼,這些企業大肆收購西方製造業,以低價的產品擾亂了全球市場。現在,中國將目標轉移至價值鏈上端,大力投資收購高科技產業,西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正經受考驗。
美歐審查加碼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呼籲,西方國家必須非常注意中國在西方經濟體投資的確切性質,並且要謹慎評估其對於戰略資產的投資。
布林肯說,對於中國對西方的投資,人們“必須要非常注意這種投資的性質(nature)究竟是什麼”。他稱:“如果是投資於戰略產業,戰略資產,那便是各國需要仔細考慮的事情。”
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擴大了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權力,加強了對中國收購美國公司和出口某些技術的審查。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這一趨勢預計將延續下去。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拜登政府可能會保持對中國的壓力,保留特朗普時期對某些中國公司的投資限制,抵制華爾街關於放鬆限制的要求。
購買或入股一家公司是外國公司獲得技術的一種方式。中國公司大量收購涉及敏感技術的企業或投資關鍵基礎設施,特別是一些公司有中國軍方背景,這引起了美國政府的警覺。
凱投宏觀的資深中國經濟分析師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告訴美國之音:“主要關注的是圍繞國家安全和知識產權與技術轉讓......鑑於所涉及的風險和成本較高,現在需要在允許中國擁有美國資產前提出更多理由。”
幾乎在同時,歐盟也提出新的交易規則,應對中國公司在全球無序擴張。此前,歐盟還沒有類似於美國那樣嚴格的外資審查干預機制。
歐盟上周公布了新的提案,將賦予歐盟反壟斷機構新的權力,阻止被認為從政府受到補貼的外國企業在歐洲進行收購或獲得公共部門合同。如果不遵守要求,這些公司將面臨重罰。
如果獲得歐盟成員國政府和歐洲議會的批准,根據這份提案,競標超過3億美元的公共項目合同或某些類型的併購交易,將需要告知有關部門自己獲得的外國補貼。雖然這份提案沒有提到中國,但中國大公司將成為主要目標。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認為,中國公司受到國家補貼的支持,在獲得先進技術方面享有不公平的市場優勢,這會削弱歐洲經濟。
她表示:“國有企業,更廣泛地說,與政府相關的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使其在海外擴張時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它們可以利用在中國獲得的資金補貼其他地方的業務,擴大市場份額。”
據荷蘭諮詢公司Datenna BV的調查,自2010年以來中國在歐洲的650樁投資中,中國國有或國有控股高度或適度介入了其中約40%的交易,其中包括一些先進技術的交易。
近年來,中國公司陸續收購了一些領先的歐洲科技公司,例如2017年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 AG);中國東北工業集團2015年收購德國汽車接收系統公司Fuba Reception System,有報導稱該公司被收購後開始生產有軍事用途的產品。
歐盟領導人還擔心,在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受阻之際,歐洲政府大幅舉債刺激經濟建設,中國公司將憑藉政府的支持,將這種不平等的市場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
歐洲一些較小的國家也在採取措施阻止中國參與其經濟。丹麥本月通過立法,允許對外來的外國投資進行審查;羅馬尼亞、立陶宛、克羅地亞、捷克、斯洛文尼亞等國正對中國公司的競標採取不同程度的審查。
中國戰略野心受阻
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師奇米特斯(Francois Chimits)表示,歐盟新法案是一個里程碑,目前西方對中資的警惕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
“信息很清楚,歐盟正在建立力量,以便更堅定地在國內執行公平競爭的環境,”他告訴美國之音。“在競爭規則領域打擊外國扭曲行為是一個重大的概念上的和政治上的突破。”
分析認為,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外交方面,西方對中資更強硬的立場都將重創中國的野心。這不僅打擊了北京通過對外投資獲取先進科技的渠道,還制約了北京通過經濟脅迫達到更多政治目標的能力。
中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傑(Matej Šimalčík)告訴美國之音:“歐盟和美國的協調行動肯定會對中國的野心以及其通過經濟工具投射影響力的能力產生影響。這將是中國干預歐洲政治的一個重大挫折,因為利用和濫用投資和貿易聯繫是其政治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分析師普里查德表示,從長遠來看,投資受阻將使得中國通過吸收外國技術和技能來繼續提高生產力的難度加大。
普里查德說:“這也使得中國企業更難像其他東亞經濟體,如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公司那樣,在成熟後走向全球,這也是他們經濟表現持續優異的重要來源。”
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對中資的約束程度還將取決於立法機構的執行能力。從歷史來看,中國投資者長期試圖繞過各國的審視和監管。
有政府背景的中國公司往往股權結構複雜,中國市場信息缺乏透明性,使得最終的控制權的歸屬變得模糊不清。
一些中國公司還將目標投向規模較小的收購交易,同樣能夠接觸核心技術;還有一些通過其在歐洲的附屬公司完成交易,以避開針對外國投資的審查。隱形的補貼也很難衡量,這可能來自國內較低的利息支付或稅收負擔。
面對西方對中資的審視,中國指責西方破壞了市場經濟,稱目的是遏制中國的發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上月說:“西方大國是世貿規則的主要製定者,維護自身霸權、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是其一貫做法。”
但在經濟學家艾西亞看來,西方加強投資審查實屬無奈之舉,因為這種扭曲的根源不在西方,而是在中國。
她說:“中國在國有、民營和外國企業之間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歐洲執委會最近的措施顯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