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促和,中國外交不再韜光養晦?

  • 美國之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11月24日在北京會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視頻截圖)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緬甸促和,中國外交不再韜光養晦?

中國與緬甸政府和軍方最近頻繁互動。中國在緬甸羅興亞難民危機問題上的主動干預讓外界猜測,宣稱“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的中國外交路線似乎開始轉守為攻。

習近平:中緬兩軍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1月24日在北京會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據中國官方傳媒報導,習近平說中緬兩軍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水平,中國支持兩軍加強交流與合作,希望兩軍繼續致力於兩國關係發展與地區和平穩定。

中國官方傳媒的報導中沒有提到習近平是否在會見中提到了羅興亞人難民問題。

不過,敏昂萊在其官方社交媒體臉書頁面說,他與習近平討論了“加强两國軍隊合作、有關若開邦問題以及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前沿支持緬甸一方立場的情況”。

幾個月來,60多萬名羅興亞穆斯林由於緬甸境內暴力而逃往孟加拉國。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本星期宣布,把緬甸若開邦發生的針對羅興亞人的暴力定性為“民族清洗”。

分析:中國借危機拉近與緬甸政權聯繫

分析認為,中國正在加大與緬甸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往來,拉近與緬甸掌權者的關係。

今年10月,英法兩國提議並起草了關於緬甸問題的安理會決議,但由於中國和俄羅斯的反對而未能通過。但中國隨後卻提出了一個自己的方案。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於11月19日在緬甸首都內比都提出了解決緬甸若開邦羅興亞難民問題的“三步走”解決方案:第一步是雙方停火,恢復地區穩定;第二步是緬甸和孟加拉保持並加強溝通;第三步是國際社會加大對該地區擺脫貧困的支持和投入,以脫貧帶動發展,以發展實現穩定。

美國金融新聞媒體CNBC援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安全問題專家高瑞連(Collin Koh)的話說:“當國際社會在人權問題上對緬甸施壓的時候,中國把這看作是一個機會,向緬甸展示在很多地方中國仍然是一個可以依靠的地區參與者。”

中國一直是緬甸軍隊軍事裝備的主要提供者之一。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統計顯示,緬甸90%的軍事運輸設備來自中國,中國還為緬甸提供了戰機和軍艦。

今年5月,中國海軍與緬甸軍方進行了首次軍事演習。

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上,緬甸也公開支持中國的立場。

中國在緬甸的經濟戰略利益

分析認為,緬甸若開邦的穩定對中國企業在這裡的大筆投資至關重要,這也是中國主動出面解決緬甸國內危機的促因。

中國中信集團正在若開邦皎漂港投資建造一個規模據稱為73億美元的深水港和23億美元的工業園。此外,連接若開邦和中國雲南的一條耗資24.5億美元的原油管道也已於今年4月開通。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由中石油與緬甸油氣公司合資建設,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

皎漂港位於若開邦,正是羅興亞難民危機的中心地區。分析認為,中國出手促和有商業考量。

緬甸對中國的能源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目前的大多數中東能源進口必須經由孟加拉灣和馬六甲海峽運輸,而緬甸可以作為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替代通道。

黨媒:有所作為,但不背離韜光養晦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旗下的海外網11月21日發表評論文章說,中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進行“大國外交”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經濟發展讓國家自立自強,底氣更足;二是中國奉行“不結盟”路線。文章說, “發展是第一要務”是“韜光養晦”戰略的真正內涵,中國外交會突出“有所作為”,但不會背離“韜光養晦”。
不過英國倫敦國王大學中國問題研究院主任凱瑞·布朗(Kerry Brown)認為,從津巴布韋到緬甸、再到新西蘭的國內政治,很多國家的國內問題都有了中國的影子,這是世界外交領域的一個重要轉變。

布朗說:“不干涉已經變得有些不可能了。即使中國想停留在'光榮孤立'(glorious isolation)政策裡,各種問題也會找上門來。”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駐北京記者孔安(Anthony Kuhn)說,中國避免談及羅興亞難民危機中的民族清洗問題,也未能指出很多國家會指責中國輸出專制主義。

孔安在24日的一次採訪中說:“很多國家都會認為,中國是在輸出一種專制主義和一黨專政,而美國對緬甸的製裁威脅正在把緬甸送進中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