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疫情防控買單 中國新冠爆發凸顯醫療救治準備不足

北京一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大門前。 (2022年12月10日)

在過去三年,世界上其他國家受到新冠疫情衝擊時,中國憑藉其強大的社會控製手段,堅持“清零”政策,令中國人似乎恢復了大部分正常生活。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為疫情防控買單 中國新冠爆發凸顯醫療救治準備不足

然而,隨著各國通過大規模疫苗接種活動、不斷提高的醫療治療手段和群體免疫力逐漸走出疫情,中國的政策方法顯得越來越混亂。 12月7日,中國政府在疫情政策上的急轉彎更令疫情在全國多個地方爆發,特別是北京,醫療系統已經不堪重負。

中國本來有近三年的時間學習世界各國政府走出疫情的經驗,應對國內開放後的新冠病例激增。但衛生專家表示,當局沒有好好利用這一窗口期,把大部分時間放在疫情封控上面,未能幫助民眾做好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準備。

中國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迎來大規模感染潮。據英國倫敦Airfinity醫療風險公司11月底的分析,如果中國取消嚴格的疫情限制,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至多2.79億人並導致210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

美國喬治城大學全國與全球衛生法律研究所主任勞倫斯·哥斯汀(Lawrence Gostin)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醫院已經爆滿,雖然還沒達到西方國家在新冠德爾塔(Delta)變異株疫情期間的程度。在未來幾周和幾個月裡,中國的衛生系統很可能會被新冠病例壓垮。”

無序開放

由於罕見的民眾抗議和持續的經濟損害,12月7日,中國政府突然在疫情放開了疫情防控措施。專家認為,中國放開的時機並不理想,醫療系統沒有為感染潮做好準備,民眾也沒有思想準備。

長期以來,中國民眾被教育要害怕新冠這種疾病,導致當前被感染的人群迫切湧入醫院,進一步造成醫療擠兌。儘管官方在這幾天加大了宣傳力度,鼓勵居家檢測和治療,但社區工作人員大規模感染人手不足,醫療物資,甚至基本的退燒藥品也出現短缺。

中國媒體報導稱,全國各地藥房的退燒、感冒和止咳類藥被一搶而空,新冠抗原檢測試劑也很難買到,加劇了重病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治療的風險。

還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的養老院沒有提前得到通知儲備相關藥品和試劑,院裡的老人在感染後也沒有轉院的應急預案模式。此外,冬天是老年人基礎疾病爆發的季節,加大了養老院面臨的困境。

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流行中心主任詹妮弗·努佐(Jennifer Nuzzo)告訴美國之音:“當有很多人同時尋求醫療服務時,每個人接受的護理質量都會下降。因此這可能會加大疫情帶來的死亡人數,不僅包括因為病毒直接死亡的人,還包括那些可能無法得到他們本來可以得到的那種高質量的醫療護理而死亡的人。”

缺乏疫苗推廣

衛生專家表示,中國這波感染潮的破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他們警告稱,疫苗接種運動對預防當前這輪感染潮可能為時已晚。

老年人是新冠疫情中最脆弱的人群。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顯示,85歲以上的老年人,相較於年輕人,感染新冠后死亡的風險是570倍。在中國80歲以上人群中,只有40%的人接種了新冠疫苗加強針。

對於沒有打過加強針的老年人而言,他們最近一次接種疫苗可能是一年以前,免疫力已經大大減弱。由於中國國產疫苗使用的是滅活病毒,效力不如使用更新的mRNA技術的西方疫苗。一些研究顯示,中國國內三針疫苗約等於國外兩針的有效率。

中國許多家庭對其老年親屬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猶豫不決。很多人認為,在中國大規模的封控下,老年人的感染可能性較低,疫苗還可能導致他們的慢性病惡化。與此同時,官方此前也未將老年人的疫苗接種作為重點,直到上月底才出台文件要求加速老年人的接種率。

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副主任尼爾斯·格雷厄姆(Niels Graham)說:“西方國家希望每個人都能接種疫苗,但他們對老年群體更加關注。我不認為中國有同樣的目標定位。基於過去對中國醫療系統的經驗和對中國醫療系統的普遍不信任,中國人對疫苗總體上有一些猶豫不決。”

中國在2021年初推出國產疫苗時曾建議18-59歲的人群接種,這助長了疫苗對老年人不安全的說法。一些社區疫苗接種點也不願給老年人打疫苗,因為無法了解他們的醫療史,可能引發潛在的醫患糾紛。

面臨大規模的疫情爆發,中國醫藥本週與輝瑞公司簽署了進口分銷協議,引進用於新冠重症患者的口服藥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Paxlovid)。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不願意引進西方的疫苗和藥物。

格雷厄姆解釋稱:“因為他們(中國政府)真的想堅持這種說法,是中國的聰明才智,是中國政府的決策,而不是來自西方的創新,最終讓他們躲過了最嚴重的疫情。”

醫療資源投資不足

分析表示,中國官方把原本應該用於擴大醫療能力的資源,用來進行無休止的核酸檢測和方艙建設,導致疫情爆發後醫療系統準備不足。

格雷厄姆告訴美國之音:“當西方政府在基礎設施上進行大量投資,例如擴大重症監護病房,購買更多的呼吸機,以及儲備大量治療新冠病毒的療法和藥物,以真正治療嚴重的新冠病例時,中國將其資源主要集中控制疫情傳播上,建立大規模的隔離設施,利用應用程序或是其他機制來追踪新冠。”

近日來,中國官方迅速擴建醫療設施。中國衛生官員在上週發布會上稱,中國的重症監護床位(ICU)從一個月前的每10萬人不到4張增加到了10張。據上海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5月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發布的模型預測,ICU床位需求在新冠爆發高峰將達到100萬張,是中國容量的15.6倍以上。

醫學專家表示,就算中國能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優勢,找到足夠多的訓練有素醫護人員是一個挑戰。疫情的迅速爆發已經導致中國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

努佐說:“感染這種病毒的人需要高級別的護理,你需要能夠提供這種護理的人。因此,這不僅僅是修建(醫療)設施的問題,而是要有足夠的人。”

大西洋理事會的統計指出,中國為每千人服務的註冊護士為3.1人,低於巴西等發展中經濟體,與德國等發達國家每一千人有14名護士相差甚遠。

實際上,中國在疫情期間對醫療救治資源的投資有所放緩,更多的資源轉向核酸檢測和建設用於隔離方艙。據《華爾街日報》援引政府文件報導,今年用於修建隔離中心的預算從去年的不到1%升至9%。

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在5月發布的估算統計,以每48小時接受一次核酸檢測的頻率、覆蓋70%的全國人口計算,中國每年在核酸檢測方面的支出可高達2.5萬億人民幣。

相比之下,中國的社會衛生支出在放緩。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約為7.5萬億元,同比增速放緩至4.74%,低於2020年9.62%的增速。同時,去年的醫院床位數和醫務人員總數的增幅也較疫情前水平放緩。

儘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衛生方面的投入並不多,去年佔國內生產總值(GDP)6.5%,低於世界約1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經合組織國家8.8%的平均水平。

城鄉醫療差距

中國14億人口中約有5億人居住在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這些地方的醫療資源遠遠落後於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恐受到疫情更大地衝擊。

中國首都北京尚且出現120急救電話呼入量激增、發熱門診就診人數增長16倍的情況,而中國農村的很多醫院根本沒有發熱診所或者ICU床位。據大西洋理事會的統計,中國農村地區平均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量比城市少30%。

中國衛生官員本週表示,到明年3月,大約90%的鄉鎮級衛生院將設有發熱門診。但這可能太遲了,全國各地民眾將在不到一個月後踏上農曆春節返鄉探親的旅途,屆時將給農村原本就薄弱的醫療基礎設施帶來更大壓力。

哥斯汀預計,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能夠在住院人數激增的情況下扛過來,而中國農村衛生系統要脆弱得多。

哥斯汀說:“我預計中國農村地區的醫院會出現巨大問題。一些醫院承受的極端壓力將是顯而易見的。在一些地方,醫院可能不堪重負,但為了保全面子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