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經濟疲軟似已影響到解放軍兵力整建,美國學者李思愷(Roderick Lee)指出,解放軍採購軍備的思維正逐步調整為壓低單價、大批量採購,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共有意縮減軍隊規模, 台灣跟美國反而要準備好應付解放軍更便宜但數量更龐大的武器攻擊。
美國空軍大學中國航空研究所主任李思愷是在11月8日以個人身分出席“2023台北安全對話”時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就算是解放軍也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毫 無節制的增加員額或採購軍備,而是逐漸有了成本控制(Cost controls)與權衡(Trade-offs)的概念。
中國軍工企業追求“低成本系統 ”
以習近平在軍改中一手推動成立的火箭軍為例,李思愷指出,該軍種正在新增多達300枚搭載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問題是,誰操作這些新武器?過去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 擴編員額,但這次火箭軍卻從不同單位抽調人員。
不僅如此,還有許多案例顯示解放軍必須在不同單位跟職間調換人員,無上限的兵力擴充已成過去式。
另一方面,解放軍裝備採購也在發生變化,李思愷分析,包括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跟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等多家中國重要軍工企業都在戰略文件中特別提到要追求“低成本系統”的重要性 ,這也是前所未見的新術語。
儘管解放軍開始受到中國經濟疲軟的影響,但他說“壞消息”是這並不代表中共正在削減軍隊規模,反而是以量製價,解放軍透過提高購買數量,來彌補軍工企業壓低的利潤。
因此可預見的是,未來解放軍恐將擁有大量、低成本的飛彈或其他武器系統,無論是台灣或美國,都必須為這個前所未有的問題做好準備。
李思愷說:“這不再是數百個威脅的問題。我們需要考慮到的量級甚至達數千、數萬個威脅,你無法再擊落或摧毀所有這些威脅。因此美國和台灣需要尋找能承受 的選擇來應對大批量、低成本的威脅。”
隨著策略方針逐步落實,李思愷預估,或許到2026年至2027年間,外界就可以看到中國所謂大批量、低成本的新系統亮相,但目前仍無法掌握具體會是哪些裝備。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共採用“整體戰”方針,動員整個社會的資源要與美國競爭的態勢下,李思愷認為,解放軍採購裝備的同時,也相當注重增強國防工業韌性,甚至不惜暫停一些技術受制 於西方的武器發展,以確保國防供應鏈安全。
俄烏戰爭凸顯“低成本”武器重要性
事實上,對於低成本、大批量武器系統的需求,不僅在於經濟考慮,李思愷進一步指出,俄烏戰爭帶來的教訓是一旦陷入長期戰爭,如何生產更多武器系統至關重要,至於是否 精密並不重要,這樣的思維顯然也在中共考慮之中。
位於台北的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也認同“低成本”無疑會是未來各國籌獲軍備的重點,他強調,未來戰爭不可能單靠昂貴的高科技武器或載台來維持,因為數量太少 又需要大量人力才能運作。 相形之下,大量高機動性、分散且精準致命的武器才是致勝關鍵。
李喜明告訴美國之音: “俄烏戰爭已經告訴大家,這種少數高成本的東西戰場影響力太小而且又太昂貴、太複雜。這是未來的趨勢,不只是弱小國家要做,你看 美國也在強調Distributed Lethality(分散式殺傷)。”
前台灣國防部飛彈指揮部計畫處長周宇平則認為,依照解放軍規劃,所謂的大批量應該會是以彈道飛彈搭配巡航飛彈跟數量更龐大且射程跟精度都已大幅提升的遠火(遠程多 管火箭炮),其部分型號射程超過400公里,不僅可用於攻台,也能威脅到日本跟南韓。
值得參考的是,哈馬斯在10月7日攻擊中就是以大量成本極低的火箭彈,突破以色列精良卻昂貴的“鐵穹”防空系統。 周宇平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若面對解放軍大量飛彈跟火箭砲採取“同時彈著”的方式攻擊,台灣防空力量勢必不堪負荷,因此戰前情搜尤為重要。
周宇平說:“其實現在最重要的應該是情報,因為這種東西能夠先期準備,哪怕是前一分鐘都(要)通知,部隊可以做應變,比如說我該躲的去躲起來。”
2023台北安全對話 盤點俄烏戰爭經驗
這場由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主辦的研討會主題是“中國對全球秩序與民主的挑戰”,除了探討中國軍事科技發展之外,俄烏戰爭的教訓與如何嚇阻中國也是一項討論核心。
英國皇家聯合三軍國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沃特林(Jack Watling)在演講中盤點了俄烏戰爭帶給人們的幾個教訓。 首先是封鎖、奪取外島等“灰色地帶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最終都難免演變成全面戰爭。
烏克蘭在戰前為了避免傷及經濟而推遲動員時機,結果造成戰爭初期的動員極其混亂,所幸總統澤連斯基和所有烏克蘭人都展現出戰鬥決心,才成功贏得國際盟友信任並獲得馳援,沃 特林認為這些經驗都值得台灣學習。
俄烏戰場另一個大教訓是在充斥現代化偵查設備的戰場中,就算複雜的城市或山區地形,也無法提供有效隱蔽,因此台灣防禦的一大考驗就是要如何以擊落中共無人偵察機甚至癱瘓 人造衛星等手段,降低敵方偵查精準度。
此外烏克蘭初期因海軍軍力薄弱,導致黑海港口遭俄羅斯封鎖的教訓,也值得台灣參考,沃特林認為在面對中共水面艦艇與潛艇威脅時,台灣需要考慮軍備投資的優先順序,而智慧水雷無疑 是重要選項。
沃特林說:“第一個顯然是部署智慧水雷的能力,這是一場電子戰,旨在最大限度發揮你(台灣)所擁有的彈藥以及反艦飛彈和魚雷的效力。如果你能夠確實 有效保持這種威脅,它會對你的對手(中國)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
俄烏戰爭凸顯軍隊訓練重要性
沃特林同時強調,烏克蘭人犯下的另一項錯誤是過於相信科技在戰場上的作用而未能提供訓練有素且數量足夠的軍隊,這個問題可以從近期烏方展開反攻卻未能有效達成 目的看出。
他以軍隊訓練程度為例,二戰時期的英國步兵要接受22週的訓練,反觀烏軍多半僅受訓5週,就算擔任領導職務者,也只獲得10週訓練,這對他們在戰場上運用火力 跟協同作戰都造成限制。
美國前代理陸軍部長惠特利(John Whitley)則在會中指出,俄烏戰爭的經驗顯示,美國需要花很多時間進行國內決策並與盟友商議如何提供支持,且在戰事真正爆發之前,美方並 不會採取行動,因此台灣必須優先考慮的是,一旦中共真地動武,就必須靠自己抵抗一段時間。
儘管美國大力軍援烏克蘭,但是美國軍隊迄今仍沒有直接進入烏克蘭參與交戰,惠特利分析,美國並不願動用核武器,或是與擁核大國開戰,因此台海若爆發衝突,美方第一時間動員 部隊介入將會是“非常不尋常的現象。”
在他看來,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帶給各方的另一個主要教訓,是一旦開戰,就會是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難以在短時間內結束。
綜上所述,同場與會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一般民眾跟媒體往往會對實體的武器裝備較有興趣,但針對台灣在戰時要支撐更長 的時間,後勤補給與民心士氣更是決勝關鍵。
莊嘉穎說:“不只是配備方面還有民心,一般民眾對於支撐(戰爭)需要承受的代價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和平時期的一些預備訓練這些方面都需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