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英國高官接連訪華但兩國關係挑戰仍多

英國外相祁湛明(James Cleverly)才剛結束訪中行程,英國商業及貿易大臣莊敦文(Dominic Johnson)接著到訪上海和北京,顯示兩國努力“重啟接觸”。但分析人士認為,英國雖逐步與北京恢復經貿往來,但基於中國與西方的緊張關係仍緊繃,英中關係短期內也恐難大幅改善。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分析指英國高官接連訪華但兩國關係挑戰仍多

英國商業及貿易部國務大臣莊敦文9月3日於北京出席“2023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並發表演講,這是一場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跟英方合辦的論壇。

北京演說 莊敦文:歡迎中商投資

據《新浪財經》報導,莊敦文於演說中表示,除中企投資英國外,40多家中國金融機構也於倫敦開展業務,顯示兩國強勁的商業或人文關係,他重申英國對中國投資者的歡迎。

莊敦文於9月1日飛抵上海,會見當地英商並展開訪中行程。早在他之前,英國外相祁湛明才剛於8月31日結束僅一天的“閃電式”訪華行程,先後會見了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以及外長王毅。

祁湛明是5年來受首位訪華的英國外相,他在接受英媒《BBC》採訪時表示,英國“與中國斷絕來往並不是可信的選擇”。他說,此行“可在有分歧的領域直接而不含糊地表述立場,並在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方面進行合作”,兩國也可望重建溝通管道,以避免“因缺乏面對面接觸而導致更多的誤判、互不信任和錯誤。”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照片提供:曾銳生)

針對英中關係“破冰”,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在回复美國之音的電郵中表示:

“兩國對談,而非互相叫陣。所以,祁湛明達到了重啟部長級官員直接接觸的目標。祁湛明未背離民主價值,雖然也未積極捍衛。雙方是通過迴避棘手的難題來避免對立。”

外相訪華惹議 中英進入“後黃金時代”?

英中關係一度處於“黃金時代”,但因中國2019年暴力鎮壓香港反送中運動,又於2020年7月頒布《港版國安法》,且於俄烏戰爭期間站隊俄羅斯而重創兩國關係,讓英國政府陷於兩難處境:雖然兩國出現嚴重的政治分歧,但中國至今仍是英國第四大貿易夥伴。

兩相權衡下,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魏玫娟認為,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又譯里希.蘇納克)盼修復受損的雙邊關係,以爭取中國的經貿或投資機會來改善英國經濟,但這樣的立場在英國保守黨人士眼中,就是向中國示弱。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魏玫娟(照片提供:魏玫娟)

魏玫娟告訴美國之音:“就誰採取第一個動作來看,英國對於中國的需求比中國對英國的需求還強,所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然有他的底氣,非常有耐心的去等待西方國家,來跟他講說,我們就共同合作吧!為了共同的利益。”

英國對華立場出現鬆動在境內政壇引發爭議,祁湛明訪華期間,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House of Commons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似乎刻意發布《傾斜的地平線:綜合審查與印太》報告,敦促英國透過強化嚇阻外交(Deterrence diplomacy)策略並整合資源,來防止北京對英國主權及利益的威脅。魏玫娟說,該報告多次表態稱:“台灣已是實質獨立國家”,就是為了平衡英國政府對華過於軟弱的形象。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英國保守黨前黨魁施志安 (Iain Duncan Smith,又譯史密斯)更痛斥祁湛明,說他的訪華行程是英國向中國“磕頭的最新階段。”他說,祁湛明拜會中國官員帶有“綏靖政策”的意涵,為了爭取更多的生意,不敢讓中國人不高興。

對此,中國官媒《澎湃》8月30日解讀,這是辛偉誠政府採取比前兩任首相更微妙的對華策略,除了主張改善英中關係,還將英國的對華表述由“威脅”改為“劃時代挑戰”, 祁湛明訪華意在重啟“接觸”。

人權和經貿議題軟硬兼施 中英互動難度高

或許為了向英國國內交代,祁湛明登機離開北京前,特別自拍視頻發表於前身是推特的X社媒平台。他強調,此行已就新疆、香港及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案等問題,向中方提出挑戰並呼籲中國取消對英國國會議員的制裁。但祁湛明同時也表態稱:“不能在其他方面忽視中國,我們必須與中國合作,解決影響所有人的問題。”

前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学系助理教授杜耀明(照片提供:杜耀明)

對於祁湛明的表態,位於香港的前浸會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英國政府既想跟中國維持經貿關係,又想繼續和美國結盟,“這樣的雙重目標是十分困難的。”

杜耀明分析,中國現在挑戰的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基於美國等盟友的共識,英國祇能在有限空間裡去改善與中國的關係。

位於台北的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也同意,英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已經和美國同步,例如英國下議院的報告中,涉及台灣的部分就是源自美國眾議院7月25日無異議通過的“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該法案主張聯合國大會的第2758號決議僅處理中國的代表權問題,不涉及台灣。他說,在此國際現實下,北京恐不會為英國想爭取的經貿紅利輕易買單。

林子立告訴美國之音:“他們(西方)希望,能夠把國安議題界定為國家安全議題,可是經貿層面還是可以恢復正常往來,這個時候的球就在北京的手裡了,(英國)對於北京的這個期待,我覺得恐怕會落空,因為它(中國)一向把貿易作為談判的工具。”

位於台北的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照片提供:林子立)

儘管兩國短期內難有具體的經貿成果,但林子立分析,中國對西方國家也並非無所求,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疲軟、“疫後復蘇”力道不如預期、地方債台高築且房企財務接連暴雷等風險,中國政府也需取得外交成績單。

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和意大利等各國高官今年先後訪華,正好讓北京政府可以形塑“中國前景看好、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的大內宣,因此,林子立說,各國官員近期的高調會見,中西方不過各取所需。

戰狼外交止息 中國展現戰略耐性?

位於台北的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也認為,英中關係受美中關係和美英同盟所牽制,所以,英國無法單方面軟化北京在香港或台灣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因此這些訪華行程僅帶有試探性價值,難有實質成果。

曾偉峯分析,今年以來,中國逐漸揚棄張牙舞爪的“戰狼外交”,也意在化解國際社會對華脫鉤、圍堵等風險,試圖重回國際關係的常態,以爭取更多喘息時間發展國內經濟。他說,中國仍希望利用自身的經濟規模,來吸引並分化美國與其歐洲、英國等盟友,以達到各個擊破的長期目標,因此眼前必須保持戰略耐心。

位於台北的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照片提供: 曾偉峯)

曾偉峯告訴美國之音: “英國下議院發布這個報告,如果在戰狼外交前提(下),可能很多(中國)外交官就會在推特上面把英國官員罵到臭頭,現在看起來好像相對比較少,所以它(中共)是要跟這些國家持續維持正常的交往。”

英國學者曾銳生表示,儘管中國面臨各類經濟及地緣政治難題,但其“外交政策仍以'習近平思想'為中心,不會受外界認知變化的影響。習近平仍相信‘東升西降',亦即東方或中國在崛起,西方在沒落,因此仍堅守其的外交走向。政策雖可能略作調整,但未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林子立則分析,由於美國、英國跟台灣2024年都將舉行大選,屆時

各組候選人恐對華展現強硬立場,以換取選民支持,這將為各國緩解對華緊張關係的努力帶來負面影響。在此前提下,未來不管是英中關係,還是中國的對外關係,主流走勢將不再是壁壘分明的對峙,而是“既要去風險,又得保持往來”的複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