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60%港人不願到大灣區工作或生活 學者指制度文化差異是主因

大灣區地圖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民調:60%港人不願到大灣區工作或生活 學者指制度文化差異是主因

經歷2019年反送中運動之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港府提供薪金補貼,希望鼓勵香港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約有60%的受訪者不願意到大灣區定居或者工作。有學者分析,大灣區是近年中國的國策,背後有推動中港融合的目的,而年紀越輕、學歷越高的受訪者越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或者定居,甚至非民主派支持者都只有約30%表示,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或定居,學者認為與中港兩地制度及文化差異有關。

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2015年首次在中國國務院屬下發改委的文件提出,是由圍繞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伶仃洋組成的城市群,包括廣東省9個相鄰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面積5.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達7千萬,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民調顯示,約有60%的受訪者不願意到大灣區定居或者工作 (美國之音湯惠芸)

港府以薪金津貼鼓勵港青到大灣區工作

經歷2019年反送中運動之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希望鼓勵香港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增加他們對中國的了解。

計劃規定任何在香港及大灣區中國內地城市都有業務的企業,都可以申請參與,提供職位空缺。參加的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聘請合資格的香港本地大專及大學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中國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年1月初在立法會表示,計劃將提供2,000個職位,當中大約700個屬創科類別,港府劃一提供1萬港元(約1,300美元)的薪金津貼,每個職位的最低月薪為18,000港元(約2,300美元),他相信薪酬合理及有吸引力,香港青年最快可以在今年4月開始工作,為期最長18個月。

61%受訪者不願意在大灣區定居

針對港人是否願意到大灣區工作及生活,香港民意研究所4月16至21日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6,270名12歲以上的香港市民,上星期五(4月23日)召開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61%的受訪者不願意在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大灣區定居,表示願意的受訪者有18%,另有19%表示一半半。

以政治取態區分,5,369名自稱民主派支持者的受訪者,只有4%表示願意到大灣區定居,表示不願意的高達90%;另有6%表示一半半。而605名自稱非民主派支持者,有41%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定居,表示願意及一半半的同樣是28%。

58%受訪者不願意在大灣區工作

調查問及受訪者是否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結果顯示58%的受訪者不願意在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大灣區工作,願意的有21%,另有14%表示一半半。

以政治取態區分,5,369名自稱民主派支持者的受訪者,只有4%表示願意到大灣區工作,表示不願意的高達84%,另有7%表示一半半,6%不屬於勞動人口;而603名自稱非民主派支持者,有40%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表示願意的有32%,另有18%表示一半半,8%不屬於勞動人口。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葉國豪表示,約有60%受訪者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或者定居,與中港兩地制度及文化差異有關 (美國之音湯惠芸)

學者指制度文化差異致港青不願到大灣區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葉國豪在記者會上表示,大灣區是近年中國的國策,即使港府近年積極宣傳大灣區,但學術界對大灣區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而今次的調查反映香港人對大灣區定居及工作的興趣都不大,與過去同類的調查結果相近,反映港府不斷鼓勵港人到大灣區定居或工作,成效仍然不大。

葉國豪表示,調查發現年紀越輕、學歷越高的受訪者越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或者定居,甚至非民主派支持者都只有約30%表示,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或定居,屬於少數,他認為與中港兩地制度及文化差異有關。

葉國豪說:“上海自貿區都沒有辦法取代香港的角色,年青人就會擔心返(中國)內地可不可以用IG(Instagram)﹖可不可以用自己比較習慣的一些網絡的使用,他(港青)不知道‘翻牆’。其實以往的討論都是(中國)內地的官員,或者相關自貿區裡面的官員,都會告訴你其實你自己買另外一張SIM卡(電話卡)就可以了,他不會告訴你要‘翻牆’,因為不可以鼓勵你做這些非法的事。其實非法的,是非法,總之他告訴你買另外一張SIM卡,或者你的手機可以(放)兩張SIM卡,一張可以(中國)內地(使用),一張可以漫遊,你漫遊那張可能就可以使用(IG),即是有些政治的Issues(問題),我們就很模糊的,現在總之應對的方式就是‘你自己搞定’這種方式。”

港府政治意圖不一定有效

葉國豪表示,港府鼓勵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及定居,背後不排除有促進中港融合的政治意圖,不過,他認為據過往的經驗,這些政治意圖不一定有效。

葉國豪說:“不應該困在香港,其實我相信後面都有一個Hidden Agenda(隱藏的議題),這個是一個政治上的意圖,只不過我們宣傳上就不會講這些東西,這個你可以說是一個政策之下附帶的影響,我相信不可以說完全沒有的,一定有的,但是當然這種政治上面的意圖,實際上亦不一定學術上可以成立的,即是不管過往台灣的研究,或者香港本地的研究,都會告訴我們其實返(中國)內地參加一些交流團,或者參加一些短期的一些Internship(實習計劃)、國情交流團,的確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會的,但是會不會因為這樣改變你(港青)對(中國)內地的認同,或者政治上面的判斷呢﹖其實是不會的。”

補貼政策很難持久

葉國豪回應美國之音提問表示,港府以薪金補貼等方式推動香港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他認為這些補貼政策很難持久,而且會造成政策不公平的現象,對香港年青人在大灣區長遠發展亦沒有幫助。

葉國豪說:“我剛剛講過,‘港人港稅’也好,或者是津貼他(港青)到(港幣)1萬8千返(中國)內地工作,其實都是用香港納稅人的錢來的,我可以理解它(港府)為甚麼這樣做,我可以理解但不代表我個人是支持,我覺得我們交稅都交得很辛苦,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都交稅交得很辛苦,所以應該很難持久的,以及我要提醒各位觀眾、各位朋友,(中國)內地你說買樓(房子)也好、或者它的消費也好,都是上升得很快的,亦都是上升得很多,以及(中國)內地物價亦都是越來越貴,所以這些用人為的方式、行政的手段來干預,專門來實踐這個政策,其實我自己就覺得很難持久的。”

時事評論員黃偉國質疑,港府鼓勵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只是政府效忠的姿態 (美國之音湯惠芸)

學者批港府大灣區政策是政治效忠姿態

香港民意研究所“我們香港人”計劃名譽總監、時事評論員黃偉國表示,港府鼓勵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但是相關政策對香港本地的經濟完全沒有效益,不會好像印傭、菲傭到海外工作,會匯錢回家促進本國經濟,他質疑港府鼓勵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只是政治效忠的姿態。

黃偉國說:“政府想一個政策,當然周不周全,無論是法制、人力資源各方面,這是一個不容易的課題,我亦都不希望這個香港人移居或者在大灣區工作,是一個作為特區政府政治效忠的一個政治姿態,而到頭來就是犧牲了香港人他們一些基本生活,或者需要的那個考量。”

反送中後中國內地對港青有負面印象

黃偉國表示,由於中港兩地法制不同,加上文化差異,香港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或者定居都不容易適應,他又表示,經過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之後,其實中國大陸對香港年青人的印象都相當負面,很多香港年青人覺得,到大灣區發展不如政府宣傳片這麼輕鬆,相信要有一定的社會背景才可以更易成功。

黃偉國說:“除非他(港青)本身有一定的社會背景,或者甚至是‘有後台’,我這樣說,否則在(中國)國內的一些社交媒體的一些叫做平台,它們會形容香港年青人是‘恐怖份子’、‘暴徒’、‘搞亂檔’,或者甚至是將香港一些當權者常用的一些‘曱甴(蟑螂)’等等這些字,搬上去‘標籤’香港年青人,所以如果各位香港年青人想返大灣區工作,似乎他怎樣能夠改變到即是大灣區裡面、在(中國)國內裡面的人如何對香港年青人觀感呢﹖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或者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

中大調查只有6.5%港青願到大灣區工作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亦顯示,12到29歲年齡層的受訪者當中有71%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反映年紀越輕越不願意到大灣區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葉國豪表示,近年香港政府雖然大力推動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但只限於港鐵“賣廣告”宣傳、或以大灣區就業補貼等經濟誘因來吸引年輕人,效果不持久,亦不見成效。他建議,香港政府應做更多詳細研究,提供港人專業中立及科學的數據,以便了解更多到大灣區工作定居的資訊。

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較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進行一項針對香港年青人的民意調查,3月10日至4月8日期間,訪問了803名15至30歲的香港青年,結果顯示受訪者對香港社會未來的樂觀程度評分,以10分為滿分只有2.95分,較2018年的4.37分下跌超過三成;接近六成受訪青年表示,希望移民,但不包括到中國,較2018年急增10.7個百分點,只有6.5%受訪香港青年願意到大灣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