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70年前,蘇共史達林政權把近10萬波羅的海國家民眾流放到西伯利亞和中亞。這些國家星期一舉行了紀念活動。蘇共當局的迫害歷史至今影響著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的關係。有分析認為,隨著中俄關係日益密切,中國也讓這些國家聯想到了過去的蘇共,從而影響波羅的海國家社會對中國的態度。
10萬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中亞
蘇共史達林政權70年前發動了被稱為“三月大驅逐”行動。這個代號名叫“拍岸海浪”的行動從1949年3月25日開始,在一個星期裡,把波羅的海三國的近10萬名民眾發配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哈薩克。其中一些人甚至被發配到離中國不遠,黑龍江岸邊的阿莫爾州、以及貝加爾湖湖畔的伊爾庫茨克州等地。
愛沙尼亞總統:整個家庭被流放 數千人葬身西伯利亞
波羅的海國家星期一舉行了紀念活動。愛沙尼亞總統卡裡尤蘭特率領高級官員當天前往首都塔林市郊外的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碑前獻花圈。
卡裡尤蘭特在講話中說,那些被流放的愛沙尼亞人中,既有整個家庭,也有個人,有數千人葬身西伯利亞和中亞沒能返回家鄉。
一個在鐫刻有大驅逐行動中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碑當天在塔林市揭幕。當天晚間,在塔林市中心的兩個廣場上,點燃起了數千個蠟燭。同時還舉行了紀念音樂晚會。塔林附近的一個火車站為此開幕了名叫“西伯利亞童年”的展覽。
拉脫維亞外長:世界不應忘記蘇共反人類罪行
拉脫維亞外長林科維奇星期一在推特上說,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無辜民眾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我們今天繼續提醒世界不應忘記蘇共政權所犯下的反人類罪行。
3月25日 共產主義恐怖和民族滅絕受難者日
拉脫維亞把3月25日命名為共產主義恐怖和民族滅絕受難者日。同愛沙尼亞一樣,拉脫維亞全國各地當天在國旗上懸掛了黑色絲帶。拉脫維亞總統和議長參加了紀念活動。
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參加紀念活動的人群從市中心的蘇聯佔領紀念館出發,遊行到自由紀念碑前獻花圈。蘇聯解體拉脫維亞獨立後,前蘇聯秘密員警克格勃在里加市總部辦公大樓被改成蘇聯佔領紀念館。
立陶宛紀念活動集中在夏季
同拉脫維亞一樣,立陶宛獨立後也把首都維爾紐斯的前克格勃總部改成蘇聯佔領紀念館。從星期一起,這家紀念館免費對公眾開放一段時間。
但立陶宛把6月14日命名為哀傷、希望與佔領和民族滅絕日,每年的相關紀念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天。因為早在1941年的6月14日,蘇共政權針對立陶宛民眾開始了第一次驅逐流放行動。
立陶宛反抗最激烈 受迫害最多
在波羅的海國家中,立陶宛對蘇共政權的抵抗最為激烈,當地社會也因此遭受了很多年迫害。從1941年到1953年,立陶宛前後經歷了10次驅逐流放行動。除了1949年的“三月大驅逐”行動外,蘇共政權特別在1948年和1951年專門針對立陶宛實施了代號為“春季”和“秋季”的驅逐行動。每次驅逐行動都有數萬名立陶宛民眾被流放。立陶宛社會當時處在恐懼之中。
佔領之後開始迫害 流放行動一波接一波
二戰前夕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國家後,對當地民眾的迫害和驅逐流放行動也隨之開始。當時的愛沙尼亞總統,軍隊統帥和許多政府部長都在死在蘇聯監獄中。
這些流放行動曾在二戰德軍佔領波羅的海國家期間一度停止。二戰末期,隨著蘇聯紅軍的重新佔領,驅逐流放行動又再次恢復。
目標針對農民和知識界 許多是老人兒童
歷史學家們說,波羅的海國家的農民都反對集體農莊,農民成為驅逐行動的主要目標。此外還包括當地的知識界人士,民族主義者,抵抗人士的家屬和同情者。被流放的人中,很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使用運牲口火車 行動實施者獲表彰授勳
在這些驅逐行動中,蘇共當局使用運送牲口的火車,許多人在長途跋涉中喪生。俄羅斯研究蘇共政治迫害歷史的相關網站說,波羅的海國家總共有20多萬人被驅逐,其中有12%的人喪生,驅逐行動幾乎波及到了每個家庭。
歷史學家祖博科娃說,1949年的“三月大驅逐”事先精心策劃。首先準備了交通運輸工具,然後制定了被驅逐人員的名單。大約有7萬多蘇聯內務部隊士兵參加了驅逐行動。蘇共當局後來向實際負責組織相關行動的蘇軍將領和高級軍官授予了勳章。
財產住房被沒收 斯大林死後返回故鄉
直到批判史達林的蘇共二十大之後,蘇共當局才允許被流放的民眾陸續返回家園。但他們的住房和財產都被沒收,返回後長期受秘密員警監視。直到蘇聯解體後的90年代初,一些人被沒收的住房才被返還。
除了波羅的海三國民眾外,蘇聯的其他很多民族都遭受過被驅逐流放的命運。
俄羅斯沉默 影響受害國對俄政策
“三月大驅逐”行動70週年之際,俄羅斯官方和絕大多數媒體保持沉默。波羅的海國家研究相關歷史的一些學者從幾年前起已被俄羅斯禁止入境。有歷史學家抱怨說,俄羅斯在相關領域過去曾開放的許多歷史檔案又再次保密。
擁有被蘇共政權迫害的歷史導致波羅的海國家目前都非常警惕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後,這些國家都大力支持烏克蘭。
特殊歷史 立陶宛對俄最強硬
時事評論人士尼科里斯基說,那些歷史在波羅的海國家都無法被忘記,直接影響著這些國家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俄關係,特別是在立陶宛。
尼科里斯基說:“與其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有所不同,除了不能忘記史達林政權的犯罪行動外,立陶宛特別在1991年還經歷了蘇軍出兵開槍鎮壓民眾示威,造成數十人傷亡的流血事件,這使今天的立陶宛政府為了照顧民意,必須對普京當局採取強硬立場。”
與普京抱團 中國形象受損
立陶宛上個月所發表的一份安全報告首次把中國和俄羅斯一樣並列為國家威脅。尼科里斯基說,中俄不斷走近正使中國形象受到負面影響。波羅的海國家社會中,提到中國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過去的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