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以色列軍隊正在準備對加沙走廊發動地面攻擊,爭取徹底摧毀哈馬斯。 從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殘暴攻擊現在,以色列各界人士顯得空前團結,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由以色列國防軍後備部隊的男女創辦的“武裝的兄弟姊妹”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Arms)組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個組織一直是對極右派聯盟政府所推動的司法改革方案最堅決反對的團體之一。 他們自今年1月成立以來就積極組織大型抗議示威、封鎖道路、甚至在以色列議會外掛上龐大標語。 他們也呼籲後備軍人支持他們的抗爭,簽署聲明中所列出的拒絕為破壞民主法治的政府服役,表明只有在司法改革計劃停止進行時,他們才會重回志願服役行列。
然而當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進行飛彈攻擊後,“武裝的兄弟姊妹”組織的領導人馬上正式宣布,立即停止所有抗議活動。 他們號召預備役軍人挺身而出,保衛國家。 這些先前被以色列右派政界人士譴責為“無政府主義者” 和 “叛徒” 的退伍軍人當天馬上動員,把政治放在一邊,協助以色列國防軍,幫助以色列平民從加沙週邊社區大規模撤離。
以色列啟動 “鐵劍之戰” (Swirds if Iron)反擊哈馬斯的當天正好是安息日,沒有火車或巴士可支援動員將士兵運送到南部。 因此,“武裝兄弟姊妹” 志工立即利用他們既有的健全聯絡系統,動員成員和車輛,將全國各地的士兵運送到他們的軍事基地。 隨後,軍隊也讓這些志願軍進入前線,營救邊境沿線的平民。 許多成員集體出發前往以色列南部,並在加沙以東約 15 英里的拜特卡馬(Beit Kama)設立了臨時指揮所。 先前用於司改抗議的基礎設施迅速被改裝為協助國防的安全部隊,並向哈馬斯攻擊事件的倖存者和家屬提供援助。
除了南部的救援行動,該組織當天也馬上全面改變方向,將組織的名稱改為 “以色列的兄弟姊妹” (Brothers and Sisters for Israel),迅速動員,將他們的政治組織轉變為一個非政治性的 100%志願組織,以原有的組織結構優勢轉型,在特拉維夫的展覽中心園區成立 “民間支援作戰室” (Civilian Assistance War Room),設立指揮中心和專門的物流中心,在全國數萬名志願者的協調下幫助士兵、支援受害者家屬、以及來自南部撤離的家庭所需。
他們努力為流離失所的家庭提供住房解決方案,並與高科技業志工合作,利用先進科技資源協助國防軍安全部門及情報單位尋找人質。 他們同時建立了一個支持聯絡網來幫助罹難者、失蹤者或被綁架者的家屬。 此外他們也組成由志願者提供的交通運送系統,透過媒體群組聯繫,許多志願者加入運載行列,為預備役士兵及其家屬的提供交通所需。
10月12日,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以色列拜訪期間曾經參觀了這個設在特拉維夫展覽園區的支援中心,表達他對這個倡議的支持。 他後來發推文說 “我有機會參觀特拉維夫為哈馬斯恐怖攻擊受害者設立的捐贈中心。以色列人民的團結鼓舞了我們。美國將永遠站在以色列一邊。”
負責接待媒體且帶領記者導覽營運總部的蓋斯博士(Dr. Nir Gess)說:“基本上,這個行動是(哈馬斯)事件發生的同一天就啟動。基本上是把來自不同專業領域 、地方和背景的許多志工集結在一起。每個人都覺得他們想貢獻。” 蓋斯本身在非洲有多年的經營NGO和慈善機構經驗,目前是馬拉維共和國駐以色列的榮譽領事。 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為這個國家出一分力。
根據蓋斯的解說,這個 “民間支援作戰室” 的一切的營運都是善心人士提供,包括會議中心的場地、食物、清潔管理都是來自捐贈。 它匯聚了來自不同背景的志願者,他們都渴望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在被訪現場他說放眼看一下周圍他就認出至少有5或6位成功的商業人士,跟在場其他人一樣當志願者。
另外記者看到一群因為都穿著同樣天空藍T-Shirt而特別突顯的志願者,他們是來自東非厄立特里亞(Eritrea)的難民,他們說他們在以色列求庇護已經10多年,雖然仍然沒有公民身份, 但他們了解哈馬斯的恐怖,所以他們要跟以色列站在一起,他們的難民組織每天有人誌願輪流來幫忙清掃場地,他們的婦女每天準備300份餐點給指揮中心。
這個 “民間支援作戰室” 的物流管理與指揮中心(Command Center)設在平常用來舉辦專業與講座的會議中心,一眼望去會議中心的庭院、前廳、各間會議室,處處可見的是 胸前貼有姓名標籤的志願者,有些人穿梭不同會議室交換資訊、很多人埋頭於筆記型電腦,整個景像就如同是一場充滿活力的學術交流會議。
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有組織的非常時期民間指揮中心。 一間間的會議室分為不同部門,有專門負責採購分發醫療資源單位、有物流管理單位、有處理金錢捐贈的銀行業務單位、有網路與科技單位支援尋找人質等,領導各單位的許多 人都是在這些領域的專業、甚至是許多企業界的主管。
離這個指揮中心不遠的是臨時動員組織將園區內最大規模的會議大樓改成龐大的捐贈物品收集倉庫與分發中心。 在那邊記者看到擺滿各種捐贈品分門別類、放置不同區塊,包括食物、飲料、鞋子、基本生活用品、嬰兒車座椅等。 也有士兵用品專區,提供任何士兵所需,從床墊、手套、夾克到鞋子等。 同時上百名志願者正在忙碌負責接收、整理、歸類、裝箱和準備遞送,整個配送中心儼然是一個大型企業的物流中心。
從這個 “民間支援作戰室” 的規模與動力,記者看到了令人感動的奉獻精神以及以色列人的韌性。 原本因政治立場分歧而分裂的以色列社會,因創傷和危機而團結。 「以色列的兄弟姊妹」組織的轉變及它所產生的迴響,體現了以色列人在面對逆境時的團結、集體行動和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