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總統拜登週四(7月28日)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通話,之後雙方發布了通話簡報。這是美中兩國領導人一年半來的第五次交談,時機正值雙邊關係大幅下滑,經濟、安全競爭激烈,雙方在南中國海、台灣,以及烏克蘭戰爭等問題上緊張不斷加劇之時。
拜登政府的一位高級政府官員在美中元首通話後對記者表示,兩位領導人還“討論了面對面會談的價值,並同意讓他們的團隊跟進,以找到雙方都同意的時間來進行會談”。
白宮在對這兩個小時的通話的聲明中說,美國沒有改變其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美國強烈反對任何改變現狀或破壞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單方面舉動。”
張彥:美方意在“兩個淡化”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張彥(Ian Johnson)說,從雙方發布的內容來看,美國的意圖可概括為“兩個淡化”,而從中方的報道中能看出習近平有更多擔憂。
“我認為他們(白宮)想淡化對這類會議的期望”; 其次是淡化台灣問題,“試圖通過再次強調美國的政策沒有變來緩和局勢。”張彥說。
張彥認為,習近平對美中雙邊關係發展的擔憂較為突出,甚至超過了台灣問題。 “你會看到中國對美國如何看待中國感到非常擔憂和不安。所以有這麼長的一段話,” 張彥說。
新華社發出了800多字的通稿,最長的一段是駁斥美國將中國定位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 “習近平強調,從戰略競爭的視角看待和定義中美關係,把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是對中美關係的誤判和中國發展的誤讀,” 新華社說。
“因此他們拒絕這一(定位),試圖對此作出一個更強的反應。因為顯然他們很不喜歡美國在這方面的變化,即把中國當作頭號敵人。”張彥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5月以來每次演講都會說中國是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 “這讓北京很不安,他們不喜歡。這是他們作出的一個反擊。”
定期通話確保雙方溝通渠道暢通
華盛頓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高級研究員克雷格·辛格爾頓 (Craig Singleton) 說,拜登與習近平的通話,雖然沒有什麼具體成果,但卻是“確保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不會演變成軍事衝突的努力”。
“保持定期的領導人交流,是拜登總統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就包括他們對明顯有不同意看法的任何問題交換意見的一個工具。”
辛格爾頓認為,美國和中國都面臨嚴重的經濟挑戰,因此這次通話也是兩位領導人疏解各自“承受要求穩定雙邊關係的越來越大的國內壓力”的一個途徑。因此,他認為這次通話,“是為了安撫那些對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的健康狀況仍深感懷疑的緊張不安的投資者。”
外交關係協會的張彥也認為,拜登政府試圖探索一種接觸形式以替代已被廢除的美中戰略和經濟對話。過去這種對話每年舉行。特朗普政府取消了這一機制。
“領導人可以每六個月進行一次談話,確保事情不失控,”張彥說。 “你仍然需要與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打交道,” 他補充。
北京警告華盛頓不要“玩火自焚”
新華社報道習近平談台灣問題,除了重申中國的一貫立場,比較矚目的是用了“玩火自焚“來形容美國支持台灣獨立會自食其果。
“但這不是第一次,” 張彥說。 “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個太激進的改變,” 張彥認為,這有點像一個警告,“是對佩洛西訪問(台灣)的隱含警告。”
拜登的習近平的通話正值有媒體報道稱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可能率領一個由國會兩黨議員組成的代表團訪問台灣之際。有關佩洛西可能訪問台灣的問題已引起美中雙方劍拔弩張般的激辯。眾議院議長是美國僅次於副總統的總統第三順位繼承人。北京認為,美國議員的台灣之行與華盛頓所說的“一個中國”政策相抵觸。中國認為,自治的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中國總是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長戴博(Robert Daly)通過Zoom告訴美國之音,“他們似乎總是對美國的某些事情感到憤怒。因此,很難辨別他們什麼時候是真正有點生氣並可能採取行動,而不是他們在喊‘狼來了’或只是從形式上來反對。”
“這一次,我認為是不一樣的,”戴利補充說,“眾議院議長是總統第三順位繼承人。她(佩洛西)也長期作為一個人權挑釁者(human rights provocateur)反對中國……中國傾向於把她看作是他們身邊的一根特別的刺。因此,中國已經明確表示,如果她這次出訪成行,中國將以某種方式進行升級。”
戴博說,北京可能會決定對佩洛西的飛機進行跟飛,也可能會派更多的飛機飛越台灣領空。
辛格爾頓:北京或仍希望改善美中關係
但辛格爾頓則認為佩洛西如期訪台可能出現的後果不會太嚴重。 “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中國在台灣周圍的防空入侵立即增加,甚至可能是挑釁性的中線入侵,其中中國飛機越過台灣海峽中線的海上邊界。” 但是他說,“到目前為止,中國官方聲明、網絡或國內媒體幾乎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考慮採取更嚴重的軍事行動,儘管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辛格爾頓預測,習近平在20大前面臨巨大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可能會致力於改善美中關係。 “中國正努力修復與澳大利亞和歐洲的關係,”,“中國官員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對美國發起類似的魅力攻勢,即使雙方在台灣問題上仍存在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