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將掌握手機用戶行蹤引發爭議

  • 江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場

中國媒體星期四報道說﹐北京市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掌握手機用戶的行蹤﹐以利交通佈局和人口管理。這一消息剛一傳出﹐立即引起人們對公民通信自由、個人隱私權等問題的擔心。

3月1日﹐北京市媒體發佈消息說﹐北京市科委將以中國移動北京分公司1700萬手機用戶數據為基礎﹐通過蜂窩位置技術﹐獲取北京手機用戶外出活動的實時信息﹐建立“市民出行動態信息平臺”。北京市科委稱﹐利用這一平台﹐只要用戶一打開手機﹐該系統就很容易確定用戶移動的距離和大致方向。

北京市科委副處長李國光稱﹐這個平台“除了服務交通管理﹐對人口管理也很有幫助。比如﹐在北京某一地區﹑某一時間的人口數量﹐通過對個人手機定位﹐有關部門將獲取更加全面的信息。”

這條消息一出﹐公眾一片譁然。很多人質疑﹐北京市科委是否有權採集手機用戶的出行信息﹖中國移動未經客戶授權是否能把客戶信息提供給政府部門﹖由此而來﹐公民的隱私會不會被侵犯﹐甚至被濫用﹖

憲政學者﹑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認為﹐任何社會管理措施都不能侵犯公民的隱私權。按照現行法律﹐在未獲手機用戶授權的前提下﹐任何移動運營商和政府部門均無權獲取用戶個人信息﹐更無權發佈個人信息。他說﹐現有的技術手段已能滿足有關部門監測城市交通流量的需要﹐靠對個人手機的精確定位來監控市民出行信息﹐既無必要﹐又不可行。嚴格地說﹐作為北京市主管科技發展和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門﹐北京市科委此舉可謂“不務正業”。

北京法律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郝勁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儘管他不知道法律賦予北京市科委的職責是什麼﹐但有一點他非常清楚。那就是﹐他作為一個手機用戶﹐任何單位不得侵犯他作為一個合法公民的隱私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郝勁松說﹕“所有的公民在使用手機的時候﹐他是和手機運營商形成一種服務關係的。就是說﹐你首先要對我進行保密服務﹐保證我的通信自由﹐這是憲法賦予的權利﹐任何部門不得隨意干涉。那麼你現在所謂的有關部門想利用科委掌握移動也好聯通也好掌握的手機用戶信息平臺﹐要對它進行定位﹐實際上就是掌握每個公民的動向。你在什麼位置﹐你進行了什麼活動。將來是不是可以擴大一部分講﹐可以對很多公民的通話內容和短信內容都進行監控﹖!那我們中國上億的手機用戶就處在了這種隨時被監控的狀態﹐這種狀態我們認為是嚴重倒退的﹐也是嚴重侵犯公民權利的。我是堅決反對的。”

郝勁松說﹐這項計劃一旦實行的話﹐將來肯定會有很多人對此提起訴訟的。他說﹐實際上﹐從去年開始﹐信息產業部就以防止垃圾短信為由強行要推行手機實名制﹐當時他就感到當局要對手機實行監控了。

最近幾個星期﹐北京上海等地民眾在週末搞“茉莉花集會”行動﹐引起中國當局的高度戒備。郝勁松說﹐現在很難確定北京市想搞的這個手機定位平台是否與防範“茉莉花集會”有必然的聯繫。但是他說﹐面對目前的這種局面﹐當局顯然感到緊張﹐因此才會出這種昏招兒。

郝勁松說﹕“它有時候會著急嘛。它有恐懼心理嘛。現在形勢這麼嚴峻﹐它也會恐慌嘛。恐慌的時候﹐就像在下象棋的時候﹐你一看到對方有什麼出招﹐或者外界有什麼影響﹐風吹草動的﹐它一恐慌﹐就可能會出一些昏招嘛。”

面對公眾的質疑聲浪﹐星期四﹐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表示﹐北京用於緩解交通和人口管理的科技手段仍在研究階段﹐而且會研究隱私保護等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