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加州大學黑斯廷斯法學院教授及前任校長兼教務長吳華揚( Frank Wu)是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人士,長期為亞裔在美國追求平等權利而發聲。不過,因為3月份撰寫的一篇有關華裔新移民的文章,他飽受爭議。他不久前接受美國之音的專訪,談亞裔、特別是華裔,在美國的地位的變遷。他說,亞裔在美國社會“可見度”( visible)提高了,但是,因為“優秀(superior)”仍然受到歧視。
新“中國城”替代了老“中國城”
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的東部,有一個規模不太但是歷史悠久的華人街區。這裡相對於美國其他城市的“中國城”(唐人街),街道相對整齊乾淨。雖然街道上還豎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寫著“中國城”三個大字,但是很多年老低收入的華人已經搬離,相反這裡成了首都地區年輕人夜間逗留的繁華去處之一。當然,這裡也被認為是美國最沒有中國味的中國城。
吳華揚曾在華盛頓的霍華德大學任教。這是歷史上著名的黑人大學之一,而吳華揚也是這所大學第一位亞裔的教授。他特意選擇華盛頓“中國城”的一家“茶店”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他說,華盛頓的這座中國城是華裔在美國地位變遷的縮影。
他說: “這裡基本上沒留下什麼真正中國味的東西了。這是一個殼,一個假中國城。”
“中國城”曾是華裔移民初到美國的落腳地,一直充當著移民的庇護所。但是,現在華盛頓地區的亞裔和華裔都聚居在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郡或是鄰近維吉尼亞州北部的費爾法克斯等地。這兩個地區數年來一直名列全美十大最富有郡縣排行榜。
吳華揚說: “現在的亞裔(華裔)人口是聚集在大城市的郊區。在加州也是這樣,華人聚居的主要地方是蒙特雷公園,距離洛杉磯市九英里的地方。在其他地方也一樣,老舊的中國城讓位給新中國城。”
吳華揚在美國出生和長大,他把自己成長的環境和現在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相比,他說:“我70年代在底特律長大,沒有什麼多元化和多種文化,你要做的就是要融入。在那裡,基本上沒有亞裔人,我們是我們所在社區唯一的東方(Oriental)家庭。這個詞還在用,東方更適合用於描述地毯而不是人,帶有異域風情。Oriental這個詞還是有些貶義的。雖然比'中國佬(Chinks)要好一點,但是總是有一種異域,已經過時的意思在裡面。”
他說,與過去相比,現在亞裔的成長環境變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亞洲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的崛起。他說,在1940到1970年代,每個人都想來美國,但是現在中國人不再把來到美國當成一種夢想。第二是技術的進步。他說,社交媒體把全世界聯繫起來。來到美國的移民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繼續保持他們自己原來的社區,即便是隔著遙遠的太平洋。第三,亞裔成為美國主流社會的一部分,成為“正常人”。他們出現在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體育和娛樂領域都活躍著亞洲人的身影。第四是亞裔人口越來越多。
亞裔因為“優秀”遭受歧視
吳華揚說,雖然亞裔在美國的成長大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在美好和禮貌的表面下,”仍有暗流湧動,亞裔仍然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歧視。
他說:“亞裔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有時候我們越成功,就會越有反作用。他們認為我們是在佔領。”
吳華揚認為美國一些大學招生中出現限制亞裔學生名額的現象就是一種歧視。2014年,加州旨在尋求提高拉美裔和非洲裔入學比例的SCA5提案遭到了很多亞裔族人士的強烈關注和極力反對。
吳華揚舉的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高校中亞裔擔任領導職位的人數在減少,雖然在高校裡擔任教授和高級教授職位的華裔和亞裔並不少。吳華揚本人曾經擔任美國加州大學黑斯廷斯法學院的校長兼教務長,是美國首位擔任這樣職位的亞裔。
他認為,亞裔不僅僅在工作的地方感受到歧視,在生活中也存在歧視。他說:“有時候我走在舊金山的街頭,有人開車路過,突然搖下車窗,叫我'中國佬',或是'滾回到你原來的地方去'。”
他解釋說,這樣的事情雖然不是每天或是每個星期都遇到,但是可以說是每個月都會遇到。
這樣的遭遇《紐約時報》亞裔主編邁克爾·羅(Michael Luo)也遇到過。他2016年10月在《紐約時報》向一位曾經讓他“滾回中國去!”的女士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他和朋友們走在紐約曼哈頓的街頭,可能因為手推的嬰兒車擋了某位女士的道路,於是遭到了上述的種族侮辱。他強調說,這樣的遭遇應該不是亞裔美國人遭到的唯一的侮辱。
現在同時擔任亞裔精英組織“百人會”會長的吳華揚特別強調,他很愛美國,愛美國的理念、憲法和民權,同時,他也學會了為自己的權益“站起來,大聲地說出來”。
吳華揚在很多場合解釋過自己致力於維護華人權益的原因。1982年6月23日,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高地公園,美籍華裔男子陳果仁(Vincent Chin)被素不相識的兩名白人男子棒殺。法官輕判了這起命案,由此引發了亞裔社區大規模的不滿和抗議,同時也激起了年少的吳華揚從事民權運動的決心。
吳華揚解釋說,現在華裔或是亞裔在美國遭受歧視的原因與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前的某些理論類似。
他說:“你如果讀讀過去人們的辯論,為什麼他們要把華人排除在外? 他們說,中國人工作太努力,這是不公平的競爭。我再說清楚一點,他們是說中國人'太好了',不是他們太糟糕,而是'太好了'。他們的說辭說,這樣,他們會逼走白人工人。”
當年《排華法案》的強烈支持者包括美國工會領袖。美國勞工聯合會創始人塞繆爾·岡帕斯(Samuel Gompers)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排華的一些理由: 肉食對大米:美國爺們對亞洲苦力, 孰能生存?》(Some Reasons for Chinese Exclusion. Meat vs. Rice. American Manhood Against Asiatic Coolieism. Which Shall Survive?)這篇文章的一個基本論點是:亞洲人吃米,米比肉便宜,所以亞洲人必然會不公平地擊敗美國男子。
吳華揚說, 這位工會領袖的基本觀點是,亞洲人能吃苦,願意忍受更惡劣的環境,造成不公平競爭,所以他們應該被排除。他認為,這樣的觀點再次出現。
他說: “亞洲人在競爭中會更厲害。換句話說,他們的論點不是亞洲人太差,而是太優秀,會做得更好。”
吳華揚指出,當時想把中國人趕走的是愛爾蘭裔的白人移民,並非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們是移民,他們想趕走另外一批移民,因為競爭太激勵。” 不過,現在他自己也被別人指責是希望趕走新移民的人。
新移民和老移民的分歧
今年3月,吳華揚在美國自由派媒體《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題目是:《關於新移民--給美國亞裔活動家的一封私信》。他在文章中探討了新華人移民和老一代亞裔美國人在理念上的嚴重分歧,他本意是呼籲老移民們給新移民們空間,不料,文章因為翻譯出現歧義,引起了軒然大波。
吳華揚在文章中說,新的亞裔、“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彷彿一夜之間從美國的各個角落冒了出來,從南加州的郊區,到舊金山西邊的各條“大道”上、矽谷、東海岸,還有一些以前從未有過亞洲人面孔的社區,無處不在。
他說,那些“剛下船的人(新移民)”在老華僑們眼裡千篇一律的形像是:“珠光寶氣、不排隊、摳鼻子、隨地吐痰、開車不守規矩、被動惡意攻擊的行為,還有,希望他們至少不吃狗肉。”
他還說,新移民在許多問題上和本土亞裔美國人的理念不同,也願意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從高等教育多元化,到'非法'移民、同性戀權利、警察暴力、體罰、死刑等問題,不管你們組織什麼樣的抗議,他們作為亞裔的面孔,他們隨時準備站在你們的對立面。即使在環境問題上,因為他們對魚翅或某種瀕危物種的熱愛,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迫害。”
吳華揚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對自己的文章的意思被扭曲感到委屈。他只是致力於在美國華人社群構建交流與溝通橋樑。他說:“我的目的就是搭建橋樑。我確實是在批評一群人,我是對那些批評新移民的人提出批評,我是站在新移民那邊的,我是說,你們不要再歧視新移民了,你們並不比他們更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