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蔡英文週三(8月23日)表示,政府對“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立場非常堅定”。台灣舉行了紀念“八二三炮戰”—也稱“金門炮戰”或“第二次台海危機”爆發65週年的活動。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這場危機是駐台灣的國民黨軍隊和中共的解放軍之間進行的最後一次直接的大規模戰鬥。
“然而要維護和平,必須要先強大自己。因此政府落實國防改革,推動國防自主,不斷提升國防的戰力和韌性,”蔡英文說。
中國軍演
中國戰鬥機和軍艦上星期六再次包圍了台灣,在這個有爭議的島嶼周圍進行了最新的軍事演習。中國官方的新華社說,這些演習是為了測試中國軍隊“奪取對空中和海洋空間的控制權”和“在實戰條件下”作戰的能力。這些演習被視為對台灣副總統賴清德8月12日過境美國的回應。
過去一年,中國大幅增加了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促使美國及其盟國開始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夥伴關係。北京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美國、日本和韓國同意深化軍事合作,並譴責中國的“危險和侵略行為”,此前美日韓三國領導人於8月18日在馬里蘭州的美國總統度假勝地戴維營舉行了三邊峰會。
北京嚴陣以待
北京對開戰的準備程度如何?
“中國對奪取台灣是認真的,”退休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前駐日本外交官格蘭特·紐瑟姆(Grant Newsham)說。紐瑟姆目前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任職。
“他們已經萬事俱備了。我們已經看到他們在過去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裡對此進行了測試。他們有導彈、網絡戰和電子戰。他們的軍艦和飛機在周邊來來去去,我認為他們今年秋天要做的最後一件是登陸演習的綵排,”他告訴美國之音。
風險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克里斯托弗·約翰斯通(Christopher Johnstone)認為,北京認識到了任何軍事行動所涉及的風險。
“跨越100英里海洋的兩棲行動,針對一個防禦工事相當好,而且地形相當險峻的島嶼--這仍然是一項高風險的行動。所以我認為北京的領導層非常清楚這一點。我確實認為他們專注於其他脅迫工具,其他形式的軍事壓力,虛假信息,以及試圖影響台灣的政治,”約翰斯通對美國之音說。
“毫無疑問,如果中國政府覺得必須使用武力,它是會使用武力的。我確實相信這仍然是一種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至少目前是這樣,”他補充說。
戰略模糊性
華盛頓長期以來對是否對台灣進行軍事干預持有“戰略模糊”的政策。然而,美國及其地區盟友正在加強軍事合作,以應對中國在台灣和南中國海的行動。
分析人士約翰斯通說,日本在美國的印太地區防禦態勢中佔有核心地位。
“從軍事角度來看,首先是日本駐紮著5萬名美軍。美國在該地區前沿部署的一些最重要的能力都在日本。日本是美國在印太地區可以從那裡投射力量的地方。
聯盟協調
然而,紐瑟姆認為聯盟需要更好的協調。他曾是駐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一位美國海軍陸戰隊聯絡官。“雖然美日已經有60多年的防務聯盟歷史,但是美國和日本之間沒有聯合總部。所以這是令人困惑的。需要迅速解決這個問題,”紐瑟姆說。
作為2024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U.S.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的一部分,美國國會目前正在辯論在日本的軍事指揮結構的改革,以促進與日本軍隊的更好協調。
日本的國防開支
與此同時,日本去年宣佈到2027年將其國防開支增加近一倍。
“日本正在建立自己的能力,但它並沒有以一種非常系統、深思熟慮的方式去做,”紐瑟姆補充說。“但是一旦他們做對了,那麼這將是一股強大的力量。這確實取決於與美國人非常密切的運營關係。當你把美國和日本結合起來時,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分析師約翰斯通說,隨著日本軍事能力的增強,該聯盟正在發生變化。
“日本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強國,在它擁有的各種能力上--例如,它擁有F-35戰鬥機,一支非常現代化和有能力的海軍,以及強大的導彈防禦能力。現在,他們開始實施新的國防戰略,投資遠程打擊導彈等能力,”他說。
公眾支持
民意調查顯示,自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公眾對增加日本國防開支的支持率越來越高。
“我認為是烏克蘭戰爭真正讓日本公眾明白,在 21 世紀仍有可能發生重大戰爭,儘管這令人震驚。日本需要準備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自己,”約翰斯通說。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東京居民支持增加國防開支。
“我們是一個島國。我們需要導彈和戰鬥機。我們需要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辦公室工作人員栗川龍一(音譯,Ryuichi Kuriagawa)說。
東京居民西澤靜香(音譯,Shizuka Nishizawa)表示,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日本需要投資國防。
“雖然日本有自己的自衛隊,但它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免受外部攻擊。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有烏克蘭戰爭的問題,所以沒有人能預測結果如何,或世界將如何變化,”她告訴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