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誠事件與美中關係

  • 斯特恩斯

陳光誠作為一名人權鬥士﹐他的案件對中美關係﹐以及華盛頓方面扮演的角色而言﹐發生了甚麼影響﹖

美國國務卿克林頓說﹐陳光誠結束了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六天的停留。這項安排是“出自他的選擇以及我們價值認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說﹐華盛頓方面必須為北京所謂的干預中國內政﹐以不正常的手段擅自收留中國公民一事提出道歉。劉為民告訴新華社﹐北京政府將調查並懲罰協助陳光誠從軟禁中逃脫的人員。

華盛頓一所研究機構卡托研究所的資深研究人員道格‧班多說﹕“我認為這是美國常常遇到的難題。美國的立場是要維護基本人權。要推展民主。美國談論的都是這些問題。如果你與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之間牽扯到這些核心事務﹐就無法避免這些難題。”

陳光誠離開了美國大使館﹐使克林頓國務卿和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得以在北京進行以更廣泛的全球議題為中心的年度政經對話。

班多說﹕“我們不能迫使他們比較善待自己的人民。如果把這一點定為問題的中心﹐我們在其它方面都談不成了。”

他繼續說﹕“因此我認為﹐我們急於要說的是﹐‘我們要談這些事情﹐但是我們先把這些事放在一邊﹐因為我們必須談有關蘇丹﹑北韓﹑伊朗﹑經濟等這些問題。”

但是﹐中國人權觀察負責人蘇菲‧理查森說﹐把人權問題和其它中美問題分開是錯誤的。

她說﹕“不論你要談的是產品安全﹐是貿易談判的合法性和功效﹐或者合約應否生效等問題﹐都應該和一些基本的人權保障相配合。”

雖然華盛頓方面在某些案例上採取過強硬的立場﹐也包括陳光誠事件。但是理查森認為﹐奧巴馬總統對中國人權問題的處理﹐缺乏一致性。

她說﹕“在改善中國人權保障上﹐並不是僅僅為了美國的利益﹐而是為了中國人民的福祉﹐有時話說得冠冕堂皇。但是﹐我認為奧巴馬政府在改善人權方面﹐並沒有作出有深度和廣度的良好表現。”

陪同克林頓國務卿和蓋特納部長前往北京的美國官員說﹐北京對陳光誠事件的反應﹐尤其是在薄熙來倒臺後﹐顯示出中國黨政中央和地方的脫節。

奧巴馬政府的一名高級官員在北京告訴記者﹐陳光誠曾經表示希望在處理他切身的問題和遭遇﹐主要是有關他和家人所受到地方政府不公的對待上﹐能獲得中央政府的協助。

而中國中央政府官員也進一步指出﹐他們將調查山東省地方當局對陳光誠和家人的非法行為。

理查森說﹕“一些受到非常殘酷迫害的人﹐像陳光誠﹐並沒有喊出要推翻中共政權的口號。他們只呼籲維護載明於典籍的法治。但即使有些人表示擁戴一黨專制﹐也沒有因此受到特別的保護。薄熙來就是最好的例子。”

理查森相信﹐改革中國政治制度的壓力﹐正在增長。

她說﹕“人們認為陳光誠的逃脫和薄熙來的倒臺﹐是改革的契機。中國的制度並不是無懈可擊的。高層領導必須回應社會上的需求。不論在貪腐問題﹐不公問題﹐或家庭計劃中的浮濫措施上。我認為政策只是自上而下﹐不顧影響的做法﹐已經不再可行了。”

從北京當局對阿拉伯之春的反應﹐以及對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政權繼續支持的立場看來﹐這項說法言之有理。

班多也說﹕“我想中國領導階層特別感到緊張。他們就像坐在火山口上。我是說﹐這個執政黨除了經濟上的成就﹐沒有其它合法性了。太子黨享受着共產黨的資源。中國共產黨已經不同了﹐它的腐敗使人民感到不滿。”

班多指出﹐簡單地說﹐中共領導人的憂慮﹐使他們鉗制異議份子。但從長遠看﹐這將導致改變。

他說﹕“這種偏執心態一直在上昇。這個政府不具代表性。它沒有興趣經由任何途徑和民眾對話﹐了解民眾所需是甚麼。”

理查森相信﹐環繞着陳光誠和薄熙來事件的關切﹐對美國和其它國家而言﹐是一個非常良好的時機﹐讓他們對中國政府說﹐他們不僅歡迎中國的崛起﹐更歡迎中國人民行動的興起﹐努力讓他們的政府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她說﹕“我想﹐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一些國家﹐例如美國的政府﹐此刻必須想到不僅和未必代表人民心願的中國政府﹐也和中國人民建立起更廣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