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20週年戈爾巴喬夫政策回顧

1991年9月4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一次改革會議上講話

2011年12月﹐蘇維埃聯邦解體滿20週年了。

1985年3月11日﹐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聯領導人。那年他54歲﹐是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有史以來票選出的最年青的掌權者。在後來的六年中﹐他制訂了明顯轉變蘇聯歷來路線的政策﹐終於導致蘇維埃聯邦的解體。

在國內政治方面﹐戈爾巴喬夫制訂了一系列被看作“開放”或“重組”的政策。在外交事務上﹐他的改革被認為是“新思維”。

*財力不繼 調整外交*

專家們說﹐戈爾巴喬夫了解﹐當時的蘇聯不能再靠軍事力量來增強對外界事務的影響。並且﹐為了制訂出新的﹑在經濟上力能所及的外交政策﹐戈爾巴喬夫知道﹐莫斯科當局必須在某些方面有所撙節。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俄羅斯問題專家阿契‧布朗說﹐當時蘇聯必須撙節開支的部份之一就是阿富汗。1979年起﹐蘇聯就在那裡和伊斯蘭教聖戰組織游擊隊作戰。

布朗說﹕“1979年﹐當蘇聯開始干預阿富汗事務時﹐戈爾巴喬夫和格魯吉亞共黨領導人謝瓦爾德納澤會面。當時﹐兩人都處在最高領導地位的邊緣﹐但都沒有介入那次的決策。他們都認為﹐干預阿富汗事務的政策﹐是一項災難性的錯誤。但是﹐他們在莫斯科開會的時刻﹐並沒有把看法說出。因為如果他們說出來﹐將導致他們政治生涯的終結。”

**從阿富汗撤軍**

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領導人之後不久﹐他就提名謝瓦爾德納澤為外交部長。布朗說﹐戈爾巴喬夫還希望蘇聯軍隊撤出阿富汗。

布朗說:“他不願意像戰敗者一樣撤離。正如其他國家領導人所面臨的問題一樣﹐當自己國家許多年青士兵犧牲了生命﹐他能如何向他們的父母解釋? 說這些年青人的犧牲﹐毫無意義﹖ 因此﹐他試圖使撤軍成為一項交涉成果。無論如何﹐他下定了決心﹐撤軍要在1989年前完成。他果然如期做到了。”

*在國內裁軍*

美國國防大學的俄羅斯問題專家約翰‧派克在表達個人意見時說﹐戈爾巴喬夫同時也在對蘇聯軍方﹐實施一項激進的政策。

他說﹕“他提出削減蘇聯陸軍的規模﹐那是另一件人們無法相信他會做的事。但是不久之後﹐我們留意到蘇聯軍力的減縮。”

戈爾巴喬夫的外交新思維散佈於東歐各國。那裡的人民正盼望共黨統治的終結。

1989年七月﹐蘇聯干預和維護共產黨政權的政策﹐也就是所謂的“勃列日涅夫主義”﹐被戈爾巴喬夫一名顧問提出的所謂“辛納特拉主義”所取代。

*樂見柏林圍牆傾倒*

這個主義是因為美國歌星法蘭克福‧辛納特拉的一首歌曲“我的方式”而得名的。戈爾巴喬夫的這名顧問說﹐東歐國家現在都能依照自己的方式﹐採取政治和經濟措施﹐而不必擔心蘇聯軍隊的入侵。

布朗和其他許多人都說﹐戈爾巴喬夫的不干預政策﹐最後導致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的拆除。


布朗說﹕“因為時差關係﹐圍牆傾倒發生於戈爾巴喬夫和其他莫斯科政治局成員正在熟睡之際。第二天﹐戈爾巴喬夫告訴東德駐蘇聯大使說﹐他們沒有阻止圍牆的傾倒﹐沒有使用武力﹐是正確的。他立即明確地接受推倒圍牆以及隨後東西德統一的的事實。”

1990年10月﹐戈爾巴喬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4個月以後﹐他辭去蘇聯領導人的職位。專家們說﹐他解放了一個被武力壓迫統治的國家﹐最後自己卻無法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