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在中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黃耀毅

正當新興媒體在世界各地,甚至中東、北非地區展現極大力量的同時,在擁有雄厚資本以及先進互聯網技術的中國,新媒體卻有著不太相同的發展。

紅遍全世界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等利用互聯網科技的新興媒體,多年來一直無法成功打入中國市場。美國伯克利大學(UC Berkeley, Haas School of Business)哈斯商學院行銷學教授若爾特.卡托納(Zsolt Katona)指出,中國的新媒體情況與其他國家不同:

卡托納說:“中國版的Facebook,人人網,已經有1.6億的用戶,Facebook很難與它競爭,因為人人網比較容易跟中國政府打交道。中國的最佳利益就是擁有自己的社交網絡。當然,言論自由也是一個問題。”

此外,功能相近的開心網,也有1億用戶,而始終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的Facebook,則有3.25億用戶。Twitter同樣無法進入中國,但功能相近的新浪微博,已經擁有5000萬用戶,中國女演員姚晨的微博更有613萬追隨者,超越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

*西方科技公司向中國政府屈服*

在搜尋引擎方面,有些西方公司已經進入中國市場,但市占率不高。目前中國的百度占中國搜尋市場80%,第二大的谷歌(Google)僅有不到20%,而雅虎(Yahoo)以及微軟公司的Bing都只有不到1%。同時,這些公司也配合中國政府的政策,實施自我審查,在搜尋結果上審查關鍵字,雅虎並曾經將異議人士資料交給中國政府,導致記者師濤被囚禁。

馬里蘭大學傳播學院的薩哈.哈米斯(Sahar Khamis)教授認為,新媒體科技公司如果向中國政府屈服,將會損害其商譽,影響消費者對它們的信任。不過谷歌、雅虎、微軟三家公司,在2011年3月15號的搜尋引擎總市占率為91.1%,對於消費者而言,即使對它們與中國政府打交道的手段有所不滿,似乎也沒有其他選擇。哈米斯教授承認當前的局勢的確是如此,但她將眼光寄託在未來:

哈米斯說:“現在我們認為這三家是唯一的選擇,但你怎麼知道未來也是這樣呢?在不久的未來,很可能會有其他信息途徑以及來源。信息管道的進展速度是一直在發展、改變以及成長。我們在說話的同時,我們前所未聞的信息來源正在出現。所以誰說這三家會一直壟斷下去呢?”

雖然谷歌及微軟公司最終向中國壓力屈服,但並未如想像中的挫傷其商譽,根據品牌金融公司(Brand Finance)今年3月21號公布的2011年全球500大最有價值品牌,谷歌及微軟穩坐冠、亞軍地位。

*Facebook配合審查,也使用實名制*

以上三家公司被認為是Web 1.0時代的產物,而新興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等,則被稱為Web 2.0時的產物。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2010年底造訪中國之後,曾說過“中國非常的複雜。”

扎克伯格說,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價值,Facebook將尊重這些差異,如德國政府規定張貼有關納粹主義的帖子是違法的,則Facebook就在德國屏蔽了所有有關納粹主義的帖子,在巴基斯坦張貼穆罕默德畫像是違法的,則Facebook在當地同樣屏蔽了所有這樣的帖子。中國政府經常性的增加網上敏感辭的範圍,從以前的六四、達賴喇嘛等,到最近的茉莉花等,只要張貼都被視為違反法令,加以刪除或屏蔽。Facebook雖尚未進入中國,不過日後是否在中國境內遵循以往慣例,配合當地政府屏蔽某些訊息,值得關切。

2011年1月,中國異議人士劉靜,以多年來使用的筆名“安替”(Michael Anti)在Facebook上開設帳號,但被刪除。Facebook說該公司政策是用戶必須以真實姓名開設帳號,認為“實名文化”才能帶來更可靠、更安全、更值得信任的環境。在給劉靜的電郵當中,Facebook說該公司“試圖讓規定簡單並且公平,讓個人資料必須永遠以合法的名字設立”。在2005年時,微軟公司因受到中國政府壓力,關閉了劉靜的博客。

*社交網路在中國發展限制多*

伯克利大學的卡托納教授向美國之音分析,想要在中國將信息藉由新媒體傳遞出去,透過中國公司,將受到審查,而使用西方的新媒體,一方面使用的人少於中國新媒體,效果不彰,一方面除非主動與中國政府配合,否則同樣遭到精密的技術審查:

卡特納說:“提供社交媒體服務的公司,例如Facebook、Groupon或Twitter,我想它們近期在中國將會十分艱困。因為它們主要的服務是提供、促成人們之間的溝通,而就中國目前的政治情勢而言,政府可能不會太高興它們這樣做。而Facebook、Twitter總是強調言論自由,以及類似的事情。他們真的將會十分艱困,尤其中國一個合理的做法,就是擁有自己的、類似的服務。對於想要推廣它們產品的公司,這不構成問題,因為它們可以使用人人網,效果就跟在美國用Facebook一樣好。”

卡特納指出,新媒體本身不一定要與政治相關,即使是商業用途的LinkedIn網站,或是視頻網站如YouTube等,由於涉及到訊息傳播,都會遭遇同命運。

*單靠新媒體傳播易遭中國掌控*

對於新媒體的諸多限制,馬里蘭大學的哈米斯教授說,有心的年輕人會利用黑客技術突破封鎖,而她知道在埃及有些老年人或是文盲,不會使用電腦或買不起科技產品,但他們會請兒女幫忙,協助上網獲取訊息。不過哈米斯也承認,總是需要其他人幫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她認為針對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需要抱持“互補性”(complementarity)的思維:

哈米斯說:“這是互補的思維。它們互補,所以我沒看到那種互不相容的情況。我並不是說,好,現在我們有了新媒體,就忘記電視,忘記廣播,忘記報紙。不是這樣,我是說,實際情況是某種型式的互補。這些不同的媒體,傳統媒體、新媒體,將繼續有效率的互補。所以我想我們必須知道這樣的互補性,而這互補性是我們必須最關注的。”

中國對於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十分先進,並且攻防手法日趨精密。2月25號,當中國的茉莉花革命於互聯網上流傳時,商業網站LinkedIn在中國的服務被中斷。3月初,北京公安局宣佈將透過手機衛星定位系統,掌控公民行蹤。3月1號,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說它們遭到中國黑客攻擊。3月20號,谷歌公司指控中國阻擾該公司的Gmail電郵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