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划:從“強國”轉向“富民”

星期三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第12個五年規划的建議,強調要使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有評論認為,建議體現了決策者理念從“強國”到“富民”的轉變。

*城鄉居民收入要“普遍較快增加”*

中共中央的建議顯示,“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已經被确定為今後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建議說,“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建議還說,未來五年裡,中國將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新規划凸顯“富民”思想*

中國著名國情問題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參与了十二五規划的研究、制定工作。他認為,這標志著中國領導人治國理念上的轉變。

他說:“60年來,中國的發展目標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一直沿著‘強國’這個目標。在1954年,毛澤東就提出來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但是到了鄧小平時代,他就做了重要的補充,突顯了‘富民’目標,就是他所提出的‘小康之家’、‘小
康水平’、‘小康社會’。”

胡鞍鋼說, 十二五規划更是體現出“只有富民才能強國”的思想。

*“國富民窮”現象日趨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經濟增長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但是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純收入增長卻遠遠落後於人均GDP增長。

新華社說,這直接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持續下降,帶來中國普通百姓的不公平感,使“國富民窮”、工資“被增長”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熱點。

根据胡鞍鋼領導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的數据,1982年中國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62.8%,2005年下降到45.2%,2007年進一步下降為44.5%。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媒体說,中國的“國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強大的國家財政收入;一個是強大的國企。這說明,財富越來越向政府傾斜,老百姓得到的越來越少。

*經濟增長率指標將被淡化*

胡鞍鋼教授說,為了富民,十二五規划將淡化各地的經濟增長率指標。

他說:“因為我們發現,在很多地區,包括發展最快的內蒙古,它可能是GDP增長率達到16.7%了,但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并沒有達到那么高。因此我們還是希望淡化各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的指標。”

*國家要扮演利益調節者*

分析人士注意到,中共中央在建議中強調的不僅是收入較快增長,而且突出了“普遍”二字,說的是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

胡鞍鋼說,十二五規划將充分體現“共同富裕”的觀念。首先,要共同發展,創造就業机會;第二,加大政府社會保障及相關的轉移支付,如增加農民養老金,爭取在十二五期間達到50%的覆蓋率,在2020年達到100%;第三, 提高醫療保障覆蓋率,到2015年達到完全覆蓋,同時不斷提高醫保水平。

他說:“我覺得最大的底線就是防止貧富兩极分化。我們的理念還是比較清楚的,就是國家還是要扮演一個利益調節者,給窮人在冬天雪中送炭,而少給富人錦上添花。”

*民主与法制才能解決民生問題*

中國另外一位著名國情問題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非常贊成政府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但是他認為,要達到這個目的,應更多地從保障公民權利入手。

他說:“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無論是腐敗,還是兩极分化,還是官民矛盾,還是人均收入不高,實際上它的症結還是在於我們的特權體制。這种特權體制造就了企業壟斷、金融壟斷、土地國有壟斷,以及由此造成的權力過於集中、對公民權利的
損害。普通的工人缺乏權利,因此在勞資雙方的博弈中,很難提高工資。或者說,貧困的根源,其實是權利的貧困。”

胡星斗說,政治體制改革在中國太重要了。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經濟談經濟,最終肯定要失敗。他說﹐關鍵是應在民主与法制的軌道上解決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