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漢奸”VS“中國間諜” 美中學術交流還能不能繼續下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門 (美國之音江真拍攝)

隨著近幾年美中關係跌入低谷,美中建交以來一直為兩國關係正常化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的學術交流也遭到了影響。在中國,全民舉報間諜的氛圍不僅令外國人望而卻步,一些人把曾經留學美國的人稱為“留美漢奸”;在美國,一些擔心來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會成為中共間諜,幫助盜竊和轉移美國的技術。美中還要不要,能不能進行學術交流?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留美漢姦」VS「中國間諜」 美中學術交流還能不能繼續下去?

美國高校在為中國培養人才?

10月3日,美國保守派團體蒸汽船研究所(Steamboat Institute)在德克薩斯的達拉斯就舉辦了一場辯論,就美國和中國進行學術交流所帶來的風險是否大於收益,美國政府和大學是否應該解決這個問題進行了辯論。辯論正方為被中國人視為最大“留美漢奸”,前美國國務卿中國問題顧問餘茂春,反方為政治經濟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黃亞生。

餘茂春 VS 黃亞生10月3日在蒸汽船研究所就“中美學術交流:是否風險大於收益“ 進行辯論。

美國前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在辯論開場時說:“中國優秀人才的研究工作確實讓美國最重要的一些院校得益,但是我們也要認清楚,中共有自己的使命。我們需要通過像今天這種辯論來想清楚,美國應該如何做出合適的應對。”他還強調,中共的勢力不僅在美國高校無處不在,也滲透到了美國的中小學。

在彭佩奧任職的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時期,美國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限制美中的學術交流,比如,加強了對美中學術交流的審查,並限制了有軍方背景的中國學生前來美國進行學術交流。除此之外,美國暫停了與中國和香港的國際學術交流項目“富布賴特項目”(Fulbright Program),並限制在美學習高科技學科的中國學生人數,同時禁止中國學者參與敏感研究。過去幾年中,曾經在美國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因為遭到各州政府和國會等機構的反對而大規模關閉。

美國駐中國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今年6月在一個採訪中曾提到,目前約有30多萬中國學生在美國求學,而在中國求學的美國人只有300多人。根據曾經擔任彭佩奧中國政策顧問的餘茂春,其中大概90%的學生會選擇回到中國。

現為美國海軍學院東亞和軍事史教授、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的餘茂春把中國學生在美接受教育之後回國的現象總結為“美國為中國共產黨培養最好的人才”。他說:“中國的教育系統從本質上來講是沒有能力培養大量人才的,而中共需要這些人才來實現自己的野心,來實現經濟和軍事的現代化,來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只有這樣,中國政府才能推翻美國已經領導了幾十年的全球秩序,以創造自己為中心的新的國際系統。”

餘茂春把在美留學的印度和中國留學生做了比較。“如果你和印度留學生比較,會發現來自印度的學生也很多,可是他們只有約20%回國,大部分留在美國。看看硅谷就知道,很多產業高層來自印度,他們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不過,也有不少報導認為,中國留學生之所以選擇回到中國是因為留在美國“很難”。

餘茂春在辯論末尾稱,他不是主張完全的斬斷中美的學術交流,而是指出風險大於收益。他還指出,在對待中國的強硬態度上,目前美國共和和民主兩黨的立場保持高度一致。

美國學者莫大偉(David Moser)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曾任中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教育之旅”(CET,China Educational Tours)學術項目主任。他告訴美國之音,他感覺餘茂春有關美國為中國培養人才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我想餘茂春指的是理工科領域的,比方說計算機科學、基因學等等。……美國和英國等國確實在培訓新一代的中國學生,而他們以後會回到中國,在這些領域做出貢獻。這對這些學生和中國有益,但是對美國和西方就未必了。”

不過,莫大偉認為,人文學科則是另外一回事。“我覺得像人類學啊歷史啊這些文科交流,對彼此是雙贏的,誰也不存在風險。中國學生如果學習到美國文化後回國不是什麼壞事啊,這挺重要的。”

哈佛大學工商管理教授、《思想的帝國》一書作者柯偉林(William Kirby)則認為,中國留美學生學成回國,這是世界競爭的一部分。他告訴美國之音說:“首先,中國是他們的母國。其次,中國的機會和學術生涯,直到最近都一直是優於美國和歐洲的。這是在先進研究方面的機會而已,再正常不過。這就是世界競爭的一部分。”

美國校園充斥著中國間諜?

除了擔心為中國培養人才之外,美國一些人還擔憂在美國的中國學生,特別是理工科的學生,會盜取和轉移美國的技術。前國務卿彭佩奧今年一月曾製作視頻說,中共利用中美學術交流,破壞學術自由,在留學生中安插間諜。

彭佩奧說:“它(中共)試圖利用來這裡學習的學生,時不時地派間諜和他們一起過來,我曾經收到報告說,中共駐美領事館,通過中共控制的校園組織,通過公然的脅迫與恐嚇,在美國境內控制和恐嚇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中共還花錢買影響力,向美國校園暗送了數十億美元未報告的資金,這不是慷慨,很多時候是間諜活動。中共還利用‘千人計劃’招募我們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

從2013年至今,美國司法部的多起案件的確涉及到中國人才計劃“千人計劃”,其中包括今年4月被定罪和判刑的哈佛大學前生化系主任查爾斯·利伯(Charles M. Lieber)、2020年9月被判刑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前雇員特拉伯·魯克曼(Turab Lookman)、2020年5月認罪的前埃默裡大學教授李曉江(Xiao-Jiang Li)、2020年3月認罪的前西弗吉尼亞大學教授詹姆斯·帕特里克·劉易斯(Dr. James Patrick Lewis)以及2019年被定罪的前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張以恆等。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政治經濟學教授黃亞生在蒸汽船研究所的辯論會上說,“美國校園充斥中國間諜”的說法並不正確。他指出,美國絕大部分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並不是保密項目。他說:“因為‘間諜’的含義是某個個人秘密收集並且彙報信息,而這些信息也是秘密的。但是在學術界,所有的東西都如同《紐約時報》文章一樣是公開的,我們無法想像一個人會因為收集紐約時報所登信息而被以間諜罪起訴。”

黃亞生強調,美國需要和中國繼續學術交流,因為“美國需要如此”。他說:“科學工作是由成百萬的個人來做的,是一項耗資和耗人力巨大的活動。科學研究需要很多很多的人,不光是教授,還有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助理、實驗室技師,等等。中國如今在科技、工程和數學領域是研究生最大的來源地。如果美國給他們機會,這些中國學生大部分會選擇留在美國。”

不過,黃亞生承認,與中國的學術交流的確有風險,就像開車會有車禍的風險。他說:“車禍的風險存在,但是正確的解決方法不是放棄開車,而是改進安全措施,發明方法去解決這些風險問題。我不會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我認為在對華外交政策上我們也應該採取這種態度。在研究和教育的領域,我們需要的是折中和改進,而不是一刀切的禁止,尤其是讓聯邦政府來禁止。”

美國高校已被來自中國的資金腐蝕?

前國務卿中國政策顧問餘茂春在辯論中稱“美國高校已被來自中國的資金腐蝕”。他說:“美國教育部指出,美國大學中,約有來自中國的13億美元的資金沒有被依法報告。這些大學享受著中國政府的錢,那他們是否在面對中國風險上採取抗爭就很難講了。”

美國司法部網站10月2日發佈的一則消息稱,位於加州的斯坦福大學因為沒有上報12名斯坦福大學教職人員接受來自國外資金一事,而被罰款190萬美元。該消息稱,斯坦福大學在2015年至2020年間從包括軍隊和國家航空航天局之內的五個國家機構申請研究基金,但是並未按照規定向上述機構公開研究人員接受來自國外資金的事實。其中有一名研究人員的資金來自中國的復旦大學。

哈佛大學工商管理教授柯偉林不認同“美國院校被中國資金腐蝕”的說法。柯偉林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國大學對於美國在高等教育上的領導地位完全不構成任何威脅。相反,我認為中國大學對於美國來說是有價值的。對於美國來說,這方面最大的危險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美國自己。”

他說,美國50個州裡,有四十幾個對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的投入自2008年經濟蕭條以來就一直在減少。他說:“如果我們自己減少投入,那麼將來我們就不再是第一。其他國家,也許是中國,會變成全球領導者。”

中國全民抓間諜,美國人擔心在中國的安全

美國前國務卿彭佩奧和前國務卿中國政策顧問餘茂春在他們的講話中都談到了美中留學生嚴重失衡的問題。彭佩奧說,這樣的局面不僅是因為美國學生不願意去中國,而且也因為中國政府並不會讓美國的學生進入他們名校的研究室去操作。“這就是不會發生的。”彭佩奧說。

長期從事美中大學生交流的美國學者莫大偉告訴美國之音,在美國人把去美國學習的中國學生當成一種風險,中國政府在發動全民抓間諜,令美國人擔憂。

他說:“當美國人來中國的時候,這種風險(擔心偷竊和轉移技術的風險)不存在,但是他們現在擔心的是中國政府正在發動民眾抓間諜。這種(對間諜的)恐慌又可笑又誇張。”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七月推出經修訂通過的新版《反間諜法》,令許多在中國正常經商、就業或生活的外國人忐忑不安。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數據,十年前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有有近1萬5000人;2010年,美中還曾啟動“十萬人留學中國”的計劃,力爭用4年時間選送十萬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

不過,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中國與外國的學術交流項目迅速取消,國際學生陸續離開中國;而美國留學生的數量,更早在疫情前就已在下降。

莫大偉認為,日漸惡化的兩國關係讓想去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更少。他預測將來還是會有美國學生去中國留學,只是數量會變得比以前少很多,而且大部分人會選擇單純學習語言而不是社科課程。

他說:“首先是中國威脅論,這讓中國現在給西方的印象非常差。學生在決定去中國留學前,通常要徵得家人的同意,而目前他們的父母家人並不是很贊成這種決定。我們往往要告訴這些學生,中國不是個危險的地方,在這裡學習很重要,可是很難說服他們。”

學術自由則是另外一個障礙。“當學生去往中國,他們想學習很多中國問題,但是現在不那麼容易,因為他們可學的東西有限制。”莫大偉回憶道,十幾年前美國學生來華學習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上講任何想講的東西,學生可以到中國NGO當志願者,和中國同學討論各種話題,而如今這些都變成了禁忌。

不僅外國人擔心,曾經去過美國和西方留學的學生可能也會發愁他們的將來。一些政府機構明確表示,留學美國的學生回到中國不能報考公務員職位。上海市公安局2023年8月的一份招聘公告說,“連續六個月以上在國(境)外留學、工作、生活”的人將不能報考“輔警”。除此之外,父母、配偶或子女已移居國(境)外的,子女或兄弟姊妹等直系親屬與外國人結婚的也沒有資格參加競聘。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最近流傳著一則短視頻,其中一名女性指責留學美國的人為“留美漢奸”,並表示,這些人不再被信任。

美中學術交流是雙贏?

在蒸汽船研究所的辯論開始的時候,54%的現場觀眾認為,與中國交流的風險大於收益,35%的人看法相反,12%的人不能決定。但是,辯論結束後,73%的人認為風險大於收益,僅10%的人認為收益大於風險,16%的人不能決定。

不過,美國學者莫大偉說,他不認為中美學術交流有風險,反而是雙贏的。在美中關係脆弱的當下,美中學生交流更加必要。

他說:“學術界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持有這個觀點,兩邊的領導層也好,學者也好,都對大趨勢感到擔憂。我覺得所有人都認同學術交流是好事。尤其是現在美中關係如此脆弱,我們雙方有年輕學生到對方的大學去,從第一手經驗來了解對方,這是化解緊張和誤解的最佳方式。各個層面的學術交流都是極為重要的。現在交流在急劇惡化中,我們為此感到憂心忡忡。”

哈佛大學工商管理教授柯偉林告訴美國之音,他在過去9個月裡去了中國三次,會見了北京、上海、香港各所大學的領導層和政界人物,大家的共識都是要儘快恢復被疫情中斷的學術交流,一致認可重拾交流的重要性。 他說:“中國和美國的大學,不管是領導層也好,學者也好,雙方在價值觀上,一致的地方要遠遠大於分歧。”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黃亞生希望美國不要犯和中國同樣的錯誤,關上自己的大門。他說:“批評中國自己關上了大門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希望美國不要重蹈覆轍。中國關上了學生和商業交流的大門,現在外資也不投往中國了,企業紛紛逃離,中國正在付出沈重的代價。美國如果也這樣做,代價將同樣慘重。”

《華爾街日報》10月6日的一篇文章說,中國正成為部分外企高管的出差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