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比較中國諾貝爾獎兩得主

  • 容易

美國學者林培瑞是中國文學專家(美國之音容易拍攝)

美國的中國文學專家林培瑞教授指出,劉曉波和莫言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中國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因為前者針對中國的體制要求改革,而後者批評的是地方官員的道德。但林培瑞說,即使只是黑色幽默,他們的作品也是為將來的改變準備土壤。

美國西岸洛杉磯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資深榮譽教授林培瑞是美國研究中國文學的專家。 4月30日,他應邀到南加州大學演講,講述了兩位中國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

*和平獎頒劉曉波是為了原則,文學獎給莫言是政治性表態*

林培瑞認為,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主要是因為委員會多年來一直難以決定頒獎給哪位中國民主人士,那時劉曉波因為參與起草08憲章而被判刑11年,委員會便決定頒給他,認為劉曉波是中國民主人士的代表。

林培瑞也指出,2012年把文學獎頒給莫言,其實是一個政治性的決定,雖然另有一位優秀的日本作家被提名,委員會就是要頒給中國的作家,以表明並非與中國作對。

林培瑞說:”給莫言獎,我沒有證據,可是我心裡的感覺是,大概有,很可能有(政治性因素)。給劉曉波那個獎相對來說,我覺得不是(政治性的),是為了原則,為了理想給了劉曉波。”

林培瑞表示,同樣出生在1955年的劉曉波和莫言,在80年代有類似的理想追求。劉曉波批評中國和西方各有各的問題;莫言則用小說《紅高粱》打破了兩種禁忌,一個是中國人對性的態度,另一個是官方對抗日的宣傳。

但1989年卻成為兩人的轉折點。

林培瑞說:”後來,八九年以後,兩人走了不同的路子,劉曉波因為‘六四’坐監,然後一直進行批評,把焦點放在中國的制度上,認為所有的中國人包括當官的、老百姓,都是這個制度的受害者,他希望早晚能夠把制度改善。莫言則迴避說制度的問題,當然他提很多社會的問題,但是他分析的是地方官員的道德的過錯引起的問題。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是他們很大的不同。”

1989年北京爆發學運,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的劉曉波趕回中國,參加了這場民主運動,成為在天安門廣場絕食的“四君子”之一。

而按照的林培瑞說法,莫言後來選擇了妥協的道路。莫言在1989年之後,寫了九本長篇以及許多短篇小說,還當上中國作協副主席,並於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有些人對莫言作品失望*

美國視覺藝術家協會會長劉雅雅認為,莫言並非中國最優秀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他,是因為他是中國政府最可以接受的人。

南加州台美人筆會會長林文政認為,莫言作品得益於英文翻譯譯得好,彌補了他中文文筆的不足。

*莫言得獎對中國文學是好事*

一位張姓中國女留學生表示,莫言得獎讓她和許多中國人重新注意到文學,從中也學到一些知識,但是她不喜歡莫言的作品,因為其中許多直白的暴力描寫並非必要。

談到劉曉波,她說,她到美國後才閱讀了很多劉曉波的作品。她認為,劉曉波後來改變得較不偏激,反而讓人比較容易接受。

*劉曉波作品國內被禁*

張姓女生說,國內看不見劉曉波的作品。

她說:“我覺得是有一定目的在封鎖這些東西吧,太多人看到可能對維穩不太好。”

林培瑞和與會者都認為莫言得獎是好事,可以重新引起中國人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林培瑞並以波蘭作家哈維爾和昆拉德做比喻,指出黑色幽默都是為將來的改變進行土壤准備。林培瑞並說,中國現在網絡上盛行的各種政治笑話,也都有類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