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台灣三級警戒將延長至7月26日,但自13日起“微解封”,適度開放餐飲內用和戶外風景遊樂區等。有“台灣冠狀病毒之父”稱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支持指揮中心“微解封”的決定,防疫跟民生必需取得平衡,如果糾結在零確診的數字上才開放,反而不切實際。
台灣7月12日新增23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1例死亡,累計共有14017例本土病例。台灣自5月19日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後,已經3度延長,指揮中心7月8日宣布,三級警戒將再次從7月12日延長至7月26日,但防疫措施可以稍加鬆綁。
適度鬆綁的場所包括國家公園、風景區等戶外景點,室內美術館、電影院、表演場館等有條件的開放。餐廳、傳統市場及夜市、美食街等可恢復內用,但要有人流管制並維持社交距離。9人以下國旅團也可出遊。
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當然多少會增加(染疫風險),不過,我想在民生影響和傳染性之間,必須取得平衡,我贊成開放,這是應該的。不能夠完全等到零確診才來開放,我想這是不切實際的。”
台灣過度追求零確診名號
賴明詔表示,台灣過去就是為了追求零確診的名號,而不願意去正視台灣其實早在去年7、8月時,就已經出現無症狀感染的隱性傳播者。他指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當時在彰化地區進行“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劃”,調查發現有萬分之8的人是帶有病毒的,但政府將它壓制下來,認為沒有得到許可不得進行調查,最後只能捨棄研究、無法發表,十分可惜。
賴明詔說,事實上,當時即已知道社區有一些無症狀感染者,彰化還算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如果在都會區,陽性比率可能會更高。但後來沒有辦法接續做流行病學調查,看看這些人的特定族群分佈,譬如是移工還是看護等等,以致錯失及早防備的時機。上月苗栗移工群聚感染爆發,才讓人驚覺移工是被忽略掉的防疫重要一環,如果當時能夠繼續進行後續調查,可能有機會及早鎖定移工族群防疫。
賴明詔說:“所以,大家都想要一直要保持著零確診,不願意去碰這個題目,怕把這個好名字破壞掉,這是政治上可能不願意看到的,我想是最大的原因。因為零確診犧牲了我們很好、很重要的流行病學的研究。”
一年半來,COVID-19已經從最早的武漢病毒株,演化出Alpha(英國變種病毒)、Beta(南非變種病毒)、Gamma(巴西變種病毒)、Delta(印度變種病毒)四大變異株。如果武漢病毒的傳染率是1人傳3人,Alpha是1人傳4人,那麼Delta是1人傳6人。
新冠病毒之所以會變異的這麼快,是因為它是一種擁有自然界最長RNA的冠狀病毒,因此在基因複制的過程中,出錯的頻率也很高,出錯就是變種。通常只有少部分比母種更強大的變種病毒才能存活下來,大部分的變種都比母種複制能力還差,所以就會消失掉。
來勢洶洶的Delta變種病毒已擴散至100多個國家,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7月6日的報告稱,具高度傳染性的Delta變異株佔全美基因定序的病例達51.7% ,已經成為美國疫情的主流病毒株。而在2週前的6月19日,Delta病例在美國的佔比只有大約30%,顯見其擴散之快。
台灣則是在6月底,於屏東爆出了第一例Delta群聚感染,至7月11日一共有17個Delta病例,全都是在屏東。
體內病毒量跟症狀沒什麼關聯
賴明詔說明,變種病毒就像是一把萬能鑰匙,可以任意開啟細胞的鎖,讓新冠病毒進入感染細胞致病。雖然目前的檢測方式是以核酸檢測PCR為主,但也出現了不少人是在好幾次陰性後才檢出是陽性的案例,這是因為新冠病毒在人體內的量,跟症狀沒有什麼關聯,而且病毒量變化多端,有時候病毒很小量、找不到,但在某些情況之下,病毒量就大幅增加了,但是什麼原因造成病毒量的增加,科學家目前不得而知,這也大大增添防疫上的困難。
他說:“病毒的量如果跟症狀無關的話,其實很難判斷,隔離也隔離不了,所以如何阻擋Delta來到台灣,我是相當悲觀的,沒有辦法完全擋住。世界已經90幾個國家(6月底時)都有Delta病毒了,所以想要能夠擋住,我覺得是相當困難的。”
賴明詔表示,Delta的傳染率最強,不僅很有可能成為新冠疫情的主流病毒,而且也可能永遠都要跟人類生活在一起了,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樣,每年都會再來,以後可能每年或每兩年都要打一次新的疫苗。
隨著台灣疫情三級警戒“微解封” ,也讓人擔心可能造成新一波的Delta流行,賴明詔認為,政府必須要更加強教育民眾,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持續勤洗手、戴口罩,且要讓大家了解到,感染風險仍在,防疫不能鬆懈。在做疫調匡列(鎖定追踪調查對象)時,也要加大範圍去定義親密接觸者,譬如從前是匡列同桌吃飯的人,現在要匡列全餐廳的人,從前是匡列同住的家人,現在要去匡列全社區的人,盡量做好疫調,抓住感染者,不讓漏網之魚去感染其他人。
人和病毒的戰爭分三階段
賴明詔表示,病毒和人的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隔離,第二階段是疫苗,增加身體的免疫能力,第三階段就是藥物,用藥物直接攻進病毒。想要將Delta阻擋於關口外,效果有限,最終還是要靠疫苗和藥物。
他說,台灣麻煩的地方是因為第一階段的隔離做得太好了,所以沒有準備好疫苗。但疫苗形同國防產業,台灣必須積極研發,因為台灣在第一代的疫苗已經落後了,必須要在第二代、第三代的疫苗上做更多的努力。雖然目前市面上的疫苗都是根據最原始的武漢病毒株去設計,跟現在流行的Delta病毒株已經不一樣,但還是有些保護效果。當然,如果能研發出新冠藥物,就可以有更好的攻擊武器去對抗病毒。目前科學家的做法是從現有的藥物去尋找老藥新用,比較省時。
新冠病毒有可能是實驗室病毒
至於新冠病毒的來源,賴明詔認為是有可能來自武漢實驗室的。他說,像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是從蝙蝠跑到果子狸身上,再跑到人的身上,所以從販賣野生動物的市場與攤商身上都可以發現這個病毒,有些人還因此產生了抗體。
不過,新冠病毒不太一樣。賴明詔說,病毒是怎麼從蝙蝠跑到人的身上,科學家不得而知,照理說中間應該要經過另一個動物,但到底是什麼動物並不曉得,科學家也找不到,這就是一段消失的鏈接(missing link )。而且市場裡的攤商都沒有抗體,這代表病毒好似不是直接人與動物的接觸。
賴明詔表示:“另外一個疑點,就是這個病毒有一段基因是蝙蝠基因所沒有的,所以這一段基因是從什麼地方來,而且它的基因性質又似科學家常常使用的(人造)基因,而不是在野外動物的基因,這些就讓人懷疑是不是科學家製造的。”
不過他認為,科學家並不是故意要去製造毒性那麼強的病毒來害人,只是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想要研究病毒起因、毒性多寡和致病機制,因而製造了這個病毒,結果病毒不知為何就跑出來了,就感染了人類。
賴明詔說,這些蛛絲馬跡讓人懷疑新冠病毒可能是科學家製造的,不過現在聯合國做了很多調查也查無結果,因為必須要中國合作把所有資料都公開,所以現在還是沒有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