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星期五(4月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分別舉行了視頻會談。會後雙方沒有發布聯合聲明,更沒有任何可交付的成果。事實上,這次被外界看作對雙邊關係有決定性意義的峰會更像“雞同鴨講”--對歐洲關注的烏克蘭危機,中國並不熱衷。分析人士說,由於中國與俄羅斯的密切關係,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已經改變。習近平如果希望僅憑舊的說辭就可以繼續維繫與歐洲的關係,並用“歐洲牌”來製衡美國,那他可能“過於樂觀”了。
歐洲關注烏克蘭危機,中國不熱衷
米歇爾會後在布魯塞爾對記者說這不是一次“常規”(not business as usual)峰會,而是“戰時”峰會。他說:“我們呼籲中國幫助結束在烏克蘭的戰爭。中國不能對俄羅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視而不見。”
他說,歐洲現在面臨二戰後最嚴峻的安全危機。普京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殺死了婦女和兒童,摧毀了城市,公然違反了國際法。歐洲的第一要務是盡快結束戰爭,保護烏克蘭人民。這也是他們與中國領導人舉行峰會的目的之一。在會晤前,歐盟官員就表示,希望通過峰會向中國施壓,要求北京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上保持中立,不去幫助俄羅斯。
米歇爾沒有像美國總統拜登那樣嚴厲地警告中國。他說,“我們還將對任何在財政或軍事上援助俄羅斯的企圖保持警惕。而中國為幫助結束戰爭而採取的積極措施將受到所有歐洲人和國際社會的歡迎。”他說,歐洲期待中國的支持來實現持久停火,制止這場毫無道理的戰爭,並解決由此引發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
西方擔心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歐洲領導人曾說,他們掌握“非常可靠的證據”,中國考慮向普京在烏克蘭的軍隊提供軍事援助。迄今為止,北京拒絕譴責俄羅斯無端入侵烏克蘭,並在聯合國安理會譴責莫斯科的決議投票中投了棄權票。另外,北京還多次公開反對西方對俄羅斯的製裁,認為這缺乏國際法的依據,並讓中國和其他國家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往來受到傷害。
米歇爾強調說,歐盟與其國際夥伴一起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其目標就是向克里姆林宮施壓以結束戰爭。他說,雖然這些制裁對歐洲也有代價,但這是捍衛自由和民主的代價。任何規避制裁或向俄羅斯提供援助的企圖都將延長戰爭。這將導致更多的生命損失和更大的經濟影響。這不符合任何人的長遠利益。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說,他們向中國領導人強調,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歐洲大陸來說是“決定性時刻”,也是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關係的“決定性時刻”。她說:“必須尊重國際法以及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肩負著特殊責任。沒有歐洲公民會理解支持俄羅斯發動戰爭的能力。”
不過,在會後新華社的相關報導中,歐洲人對烏克蘭的關切顯得併非那麼重要。歐盟領導人只是“介紹了歐方有關烏克蘭危機的看法和主張”。對於俄羅斯,習近平幾乎隻字未提,更沒有對支不支持俄羅斯作出任何承諾。根據新華社的消息,習近平認為“烏克蘭危機的根源在於歐洲長期積累的地區安全矛盾,治本之策是照顧有關各方的合理安全關切。”“不能再用冷戰思維來構建世界和地區安全框架。”這與中國官方一貫以來的立場一致。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一直到現在,中國就一直指責北約和美國應該為烏克蘭戰爭負責。
事實上,歐洲官員說,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峰會前與中國外長王毅進行的預備電話會議就有點“困難”,讓歐盟方面對星期五取得重大突破的預期不大。歐盟內部也有一種感覺,即中方“一點也不熱衷”談論烏克蘭。
這樣的結果在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安全問題專家扎克·庫珀(Zack Cooper)看來是正常的。他在給美國之音的電郵中寫道: “我不認為歐洲、美國或其他人能夠改變中國對自身利益的看法。拜登團隊幾週前嘗試過,但沒有奏效。所以,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相信歐洲人會有更好的運氣。”
在峰會前,曾有歐洲官員調侃說,因為這是在“愚人節”舉行的峰會,是不需要當真的。
中國領導人可能“過度自信”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高級主任大衛·舒爾曼(David Shullman)告訴美國之音, 他對本次峰會的結果並沒有太多的期待,對中國這樣的反應也不感到吃驚。不過,他認為,中國領導人以為不作出任何改變,就可以繼續與歐洲的關係,有點“過度自信”了。
他說“這(烏克蘭戰爭)絕對是歐洲人如何看待中國的轉折點。從中國領導層看來,他們覺得他們最終能夠在與歐洲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繼續支持他們最重要的戰略夥伴俄羅斯。從峰會的情況來看,他們可能有點過於自信了。他們認為他們可以在歐洲的關係上蒙混過去。”
他說,中國在與歐洲會談時,繼續沿用了以前的說辭,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他說,中國對歐洲的關切沒有做出任何保障;中國“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基本上就是告訴西方不要干預中國如何與俄羅斯進行交往;中國告訴歐洲不應該有“冷戰思維”,要“形成自主對華的認知”其實在暗示,如果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就是追隨美國。舒爾曼說,中國好像不能理解歐洲國家政府以及布魯塞爾可以因為中國目前的所作所為,對俄羅斯的支持,對中國以及中國的這個政權產生了“獨立的看法”。
舒爾曼認為,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的歐洲對中國有一定的製衡力量。他說: “這也是本次峰會上的事情。你聽說他們基本上不遮掩地說,一些西方公司,很多西方公司現在正在離開俄羅斯,這也有可能發生在中國的歐洲公司身上。這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巨大的逆風、再也不能依賴以前那樣的增長速度的時候。”
舒爾曼說,歐洲領導人用歐洲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含糊地威脅”中國,也是令人深思的。
習近平試圖再打“歐洲牌”,但歐洲已經改變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習近平說“中歐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礎,中方對歐政策保持穩定連貫。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動中歐關係行穩致遠,為動蕩的世界局勢提供一些穩定因素。”分析認為,習近平讓“歐洲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其實是在暗示歐洲與美國走得太近。
用市場准入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合作“誘惑”歐洲“戰略自主”一直是中國試圖分離歐洲與美國的手段。而歐洲的大國,法國和德國,也曾試圖推進歐洲在安全事務上建立“自主行動的能力”,以便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中國甚至一度接近成功。2021年,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前,歐洲和中國達成《中歐投資協定》,而這曾被外界視為習近平平衡美國的一大勝利。
然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對俄羅斯的共同應對拉近了美國和歐盟的距離,也讓歐洲內部更加團結。在制裁俄羅斯和援助烏克蘭方面,歐洲和美國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普京幫助“激活”了北約和歐盟。
大西洋理事會的舒爾曼認為,中國在俄羅斯問題上的不作為,令更多歐洲人擔心與中國發展更進一步的關係。他說,“中國現在給人的感覺是,它並沒有努力以合適的方式鼓勵俄羅斯改變在烏克蘭的行動,從烏克蘭撤離。這讓許多歐洲人看清楚,他們正在跟什麼樣的中國政府打交道,對自己未來與中國建立更多夥伴關係這樣的想法也會更加謹慎。”
舒爾曼說,中國領導人可能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烏克蘭戰爭的結束,中國可以憑藉自己的經濟力量,再次將歐洲,特別是歐洲的大國德國,贏回來。但是,他說,歐洲現在已經有了真正的改變,而中國領導人可能沒有完全理解現在的情況。
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Ifo)3月31日說,德國大約46%的企業依賴從中國的進口,而這些企業中,現在有超過半數的企業考慮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烏克蘭戰爭也讓歐洲人也在反思與威權政府打交道的方式。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中歐關係專家葛瑞(Grzegorz Stec)曾告訴美國之音,普京威權統治下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促使歐洲對俄羅斯作出了巨大的改變。雖然俄羅斯的侵略行徑還不能立刻導致歐洲對同樣威權的中國作出政策的改變,但是歐洲人對於如何與威權和獨裁政權打交道,看法已經不同。他說:“對俄羅斯威權政權思維的轉變,可能會強化那些認為中歐是'制度性對手'的聲音。而這可能會在中長期影響歐盟對中國的態度。”
事實上,在烏克蘭戰爭前,中國和俄羅斯之間“迅速發展的關係”已經讓歐盟擔憂,特別是2月4日北京在與俄羅斯的聯合聲明中在北約問題上對俄羅斯的支持更令他們擔心,這可能導致世界秩序的重新調整。
在隨後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馮德萊恩就說過:中國和俄羅斯尋求“取代現有的國際秩序--他們喜歡強人統治而不是法治,喜歡恐嚇而不是自決,脅迫而不是合作。”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也警告說,莫斯科和北京都“試圖控制自由國家的命運,試圖重寫國際秩序,試圖確立他們的威權統治。”
歐中矛盾沒有得到任何突破性進展
在這次峰會上,就雙邊舊有的矛盾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而中國本來是希望藉助這次峰會的機會重啟與歐盟本來已經緊張的關係的。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會晤後的記者會上說,除了共同關注的氣候變化以及全球健康等,雙方也就有分歧的領域進行了討論。
他說, 歐洲對中國對待新疆、內蒙以及西藏少數民族的做法表示關切。對香港廢除“一國兩制”表示遺憾。另外,歐洲還堅持重啟與中國的人權對話,而這也得到中國總理李克強的確認。2021年3月,雙方因為中國在新疆踐踏人權的問題,互相對彼此的官員進行了製裁,並擱淺了經過7年的談判好不容易達成的《中歐投資協定》。
米歇爾沒有提到是否重啟《中歐投資協定》的事宜。他說,歐盟與中國的貿易和經濟關係也是雙方會談的內容之一。雙方就如何促使貿易和經濟更加公平,更加互惠,實現公平競爭等進行了討論。
他還提到他向中國方面提出了中國對立陶宛的歧視性貿易做法以及那樣的做法對單一市場完整性的影響。2021年,由於立陶宛允許台灣在維爾紐斯設立了代表處,中國不遺餘力報復立陶宛,甚至不惜藉其他歐洲國家的公司向立陶宛施壓。中國向德國等國的第三國公司施加壓力,威脅跟立陶宛有生意往來的公司。今年1月底,歐盟委員會在世界貿易組織對北京提起訴訟,指控其對歐盟國家立陶宛的歧視性貿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