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綠色能源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新重點,該倡議旨在建設從亞洲到歐洲的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
這個更環保版本的“一帶一路”引起了大約70個國家的注意。這些國家正在亞洲經濟強國中國幫助下建設新的基礎設施,以換取擴大的貿易。
在開展“一帶一路”項目的歐亞大陸的部分地區留下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霧霾之後,中國重啟了已有八年曆史、耗資1.2萬億美元的項目。
如今,已經註意到國內污染問題的中國正在準備一個新的“一帶一路”倡議,其重點將放在更環保的項目上,而不是製造污染的燃煤發電廠。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新港口、鐵路和發電廠,中國也將進一步推進其擴展歐亞貿易路線的目標。
中國10月18日召開的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正逢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26)即將開幕。這次氣候大會將於本週日至11月12日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舉行。中國可以利用這個論壇詳細闡述其計劃。
市場研究公司埃信華邁(IHS Markit)的亞太首席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表示:“中國朝向更加綠色的'一帶一路'的政策轉向,反映了中國自己在206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承諾,以及中國國內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的努力。”
“此外,中國的政策轉變……也反映出中國的大多數'一帶一路'夥伴國家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發展政策,”他說。
“一帶一路”幫助提升從哈薩克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到像葡萄牙這樣的更現代化國家的經濟。“一帶一路”也讓中國的超級對手美國感到不安,美國沒有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項目。
專注於化石燃料的歷史
美國研究機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在2021年3月的一項
報告說,從2014年到2017年,中國的主要銀行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的能源領域貸款中,約90%用於化石燃料項目,而且僅在2016年就有240家燃煤發電廠有中國的“參與”。該研究還指出,2018年,40%的能源貸款流向了煤炭項目。該機構表示,這些投資“使減緩氣候變化變得更加困難。”
總部位於北京的全球環境研究所
全球轉向綠色能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表示,中國將努力在2030年之前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國副總理韓正10月18日在由中國國家能源局和山東省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上發表講話說:“中國願同各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內加強能源領域合作,共同促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維護全球能源安全。”
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經濟項目高級研究員喬納森·希爾曼(Jonathan Hillman)說,由於國內的環境壓力,一些國家正在推動中國提供更環保的項目,不過一些外國領導人更喜歡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但污染也更大的選擇,以證明自己在任期間取得的成就。
他說:“在'一帶一路'的第一階段,有那麼一段時間,一些項目被推出,對這些項目的質量則沒有足夠的關注。”
馬來西亞聯昌國際銀行(CIMB)私人銀行部門的經濟學家宋成文(Song Seng Wun)說,較貧窮的國家現在面臨壓力,要在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和環境議題之間取得平衡。他說,基礎的需求仍然“佔據優先地位”,較新型的燃煤電廠會有所幫助。
宋成文說:“雖然我認為環境問題很重要,但我認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更現代化的燃煤電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有一個平衡。”
然而,希爾曼表示,在過去幾年裡,燃煤項目的取消率已經超過了新批准的項目。“老實說,行動更多的是來自參與國,”他說。“他們已經決定,這不是他們想要的方向。”
今年2月,中國官員告訴孟加拉國財政部,他們將不再考慮煤炭開采和燃煤發電站。希爾曼說,希臘、肯尼亞、巴基斯坦和塞爾維亞已經要求中國減少污染問題嚴重的項目。
位於倫敦的政策研究機構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在2021年9月的一份
埃信華邁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資佔其能源項目總投資的57%,創歷史新高。
COP26峰會的新承諾?
比斯瓦斯說,預計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展示參與國為履行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承諾所取得的環境成就。
迄今為止,中國在大會前發表的 但中國國家能源局10月18日表示,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發布了《“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青島倡議》 ,強調“加大在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對於綠色能源實現更加均衡、更大規模的發展十分必要”。
比斯瓦斯表示,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中國企業最終可能會被要求降低環境風險。反過來,這些公司將遵循2018年公佈的原則,以確保它們的項目產生更少的碳。2019年,隨著國際批評的增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增加了一系列“一帶一路”小型倡議,其中一些涉及綠色項目。
但希爾曼表示,2019年的計劃沒有約束力,也不透明。他說,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我會對任何重大聲明抱持更多的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