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北京著眼規劃2021年經濟發展的目標,提出求穩和保持連續性的方針。美國經濟專家預期,北京的整體財政政策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而金融政策可能會趨向緊縮。
中國每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星期五(12月18日)在北京結束。鑑於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對世界經濟帶來衝擊和拖累,較早啟動經濟活動和復甦的中國經濟在新一年度的前景,成為國際社會廣泛談論的熱點話題之一。
北京提出的2021年宏觀政策方向是: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特別提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等一系列方針。此外,北京還提出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
專家分析:2021年北京各項經濟政策將持續求穩
剛剛結束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在政策操作上“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在上星期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有分析人士揣測,隨著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從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造成的衝擊中恢復,北京2021年的各項經濟政策將會趨於緊縮。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經貿專家史劍道博士(Derek Scissors) 預期,北京的整體貨幣和財政政策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儘管一直不斷有關於緊縮政策的議論,但實際上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中國也並沒有太多地放鬆多少政策;而且,由於中國的出口已經非常成功,因此也不會從全球經濟復甦那裡得到太大的推動。國內消費的確應該改善,但中國的緊縮政策通常針對的是公司和房地產業,而不是消費者,” 史劍道解釋說。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經濟與金融學教授陳朝暉也認為,他並不預期中國的各項經濟政策會有什麼重大調整。“恐怕還是會延續以前那種利於穩定的政策。如果說有調整的話,因為疫情結束會使得經濟發展更快,所以會採取一些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再就是出口可能會增長,”陳朝暉告訴美國之音。
美國進出口銀行(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高級經濟師張曼莉博士則表示,“預計2021年政策將會更多地走向正常化”,從2020年的擴張和寬鬆的態勢,逐步轉向緩解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引發的經濟衝擊的打擊。
是否會淡化增長的數字目標?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以後,經濟增長的健康與質量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政府在指定經濟計劃時有一種淡化經濟增長數字目標的趨勢。
因此,亦有分析認為,北京的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會再次淡化數字目標,轉而更重視就業方面的指標。弗吉尼亞大學教授陳朝暉對美國之音表示,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的經濟增長很難繼續維持下去,經濟持續下滑使得中國政府必須淡化經濟增長的數字目標。
陳朝暉說:“但是,要完全放棄增長數字目標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體制的慣性更改不是那麼容易。此前,估計全球的經濟明年整體上都會向好,中國的經濟增長也不會太差;因此,經濟增長一旦看好,政府就很難去淡化增長的數字目標,恐怕還是要回歸經濟增長的數字化目標。”
專家們普遍認為,無論是否繼續淡化經濟增長數字目標,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勢頭應該被看好。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杜大偉博士(David Dollar)對美國之音說:“進入2021年,中國應該會出現一個非常健康的增長數字,達到某個百分比;但其中的大部分增長仍將是從衰退中反彈的結果。因此,重要的是要讓人們知道,在經濟完全恢復後增長率很可能會終止在5%左右。”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史劍道博士則認為,中國的GDP增速在進入2021年之後將會更高;這意味著即使沒有增長數字目標,也仍然會不斷地討論這個問題。至於轉而更重視就業指標的說法,“關注公開的就業指標數字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即使是今年,這些指標也總是被說成是好的”。
史劍道說:“一個有價值的新目標,我認為應該是農村收入的增長,其速度高於城市收入增長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金融政策如何調整?
進入2021年,中國整體金融和貨幣政策如何走向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此前有中國分析人士稱,2021年中國的財政政策不會延續今年的應急、非常態策略,將回歸正常化。
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經濟專家杜大偉認為,隨著中國從這場因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衰退中復蘇,“收緊金融政策是很自然的做法,尤其是中國的總體槓桿率偏高,以及違約率上升的情況下。”
所謂槓桿率(leverage ratio)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槓桿率是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因此高槓桿帶來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
剛剛在北京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
美國進出口銀行高級經濟師張曼莉說:“在金融和銀行業方面,我們可能看到信貸擴張和財政支出的逐步放緩。可能會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以維持供應鏈的韌性和獨立性,並鼓勵更多的技術創新。”
張曼莉認為,中國的政策和指導方針,可能會更注重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質量,而不是注重速度。預計將更加重視國內消費,以支持增長;以及重視生產,以提高中國對全球供應鏈中斷和貿易緊張局面的抵禦能力。
“為了實現這些政策目標,銀行和金融機構需要以合理的成本提供資金,以協助實施'雙循環'增長計劃;並將更多的投資用於研發和技術升級,以提高自力更生和技術獨立性。但是這種轉變的代價會是很高的,”她說。
這個星期五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中國經濟專家史劍道說:“外部資金進入中國可能會造成證券和貨幣的價格泡沫。這將會使得中央政府擔憂,但不應該對整體經濟造成太大的影響。”
2021年中國經濟是否面臨重要風險?
在談到中國經濟在2021年可能遭遇的任何風險時,史劍道說,自己不認為中國2021年存在嚴重的經濟風險。“眾所周知,中國房地產的槓桿作用太多,但中國總是有繁榮-蕭條的房地產週期;而明年是房地產走出疲軟的好時機,因為消費應該是強勁的,”他說。
布魯金斯學會的杜大偉則認為,中國在2021年主要面臨的短期風險是:金融違約蔓延和與美國關係持續不佳。“如果這個時候向拜登新政府提出開放經濟以換取美國關稅結束,這樣做是符合中國的利益的,”杜大偉對美國之音說。
弗吉尼亞大學教授陳朝暉認為,中國經濟在2021年面臨的另外一個主要風險,是實體經濟的增長緩慢。面對實體經濟增長的緩慢,中國政府可能會採取兩個方法促增長,一是產業升級的問題,製造業向高端發展,具體來說就是'中國製造2025';但是現在因為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抵制,可能很難實現。第二個方法就是經濟刺激:比如提供貸款、補貼等等。
“但是這樣做有個風險,如果實體經濟確實發展不好,這些資金就會流向資本市場,如房地產和金融市場。這樣的話會產生泡沫,帶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陳朝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