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中國城市“北上深”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2009年7月16日,一名建築工人在深圳商業區過馬路。 (路透社照片)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智庫:中國城市“北上深”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美國智庫最新的研究報告說,伴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中國的北京、上海等歷史上著名城市的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而以深圳為代表的新的全球性大都市,已經成為全球商業活動中日益重要的參與者。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星期四(12月24日)發布了這份關於中國城市全球競爭力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自2009年以來,全球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的比例高於農村地區。

城市是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的重要中心,而“全球性大都市”則是國際經濟中特別重要的節點,因為它們提供金融等專業服務,並且扮演創新中心的角色。因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擁有更多全球性城市可以更好地從資本和人才的國際流動中獲益。

中國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模式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這份報告認為,中國國際大都市的形成和發展得益於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經濟改革。改革開放和經濟改革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導致大量的人口從農村遷徙到城市。

報告說:“1979年,只有18.6%的中國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2011年,歷史上第一次有超過半數的中國公民居住在城市,而到了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高達61.4% 。

除了國內人口流動之外,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也吸引了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遊客、學生和工人。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司也爭相在中國各大城市設立辦事處,以更好地進入和占領中國廣闊的市場。使得這些城市已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主要門戶之一。

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國際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在其年度全球城市指數(GCI)中對全球城市進行排名。根據29項指標,科爾尼評估了每個城市在五個領域的績效:商業活動、人力資本、信息交流、文化經驗和政治參與。

科爾尼的2020年的全球城市排名中,有18個中國城市躋身全球前125個城市之列。雖然中國的全球城市更多(82個),但平均而言,中國的全球城市排名低於美國(31個)和德國(33個)。

中國城市全球的影響力增長源於高水平商業活動

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在全球的影響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高水平的商業活動。中國的一些全球性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香港,歷來是就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如今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

研究顯示,在2020年《財富》全球500強的124家中國企業中,超過43%的企業總部選擇設在北京。而在上海和深圳,也有全球500強中國企業中的7%在那裡設立總部。此外,上海和香港在海運和空運方面分別居全球的前列;香港在“首次公開募股”(IPO)方面位居全世界第一,而這其中許多都是中國內地的公司。

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大都市之外,深圳、廣州、杭州、寧波和蘇州等以前鮮為人知的城市,借助於自身在中國和全球市場的角色,其全球影響力取得了迅猛的增長。

研究報告特別提到,如果說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主要得益於歷史或政治方面的突出地位,而像深圳這樣的城市的增長,則是政府深思熟慮的政策產物。

在20世紀70年代末,當中國的經濟改革剛剛起步時,中國政府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城市確定為“經濟特區”。經濟特區被允許試驗中國其它地區不被允許的經濟政策,包括接受外國直接投資和放鬆價格管制等等。

如今越來越多的沿海地區獲得了經濟特區地位。到2019年時,中國已經建立了2543個經濟特區,幾乎占到全球經濟特區總數的一半(47.2%)。而相比之下,印度只有373個經濟特區。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早些時候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稱,深圳的全球經濟競爭力在1006個全球主要城市中排名第四,上海、香港、北京和廣州等四個中國城市也躋身全球的前20名之中。